城中村民俗文化续存诉求下建筑空间的有机更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我国城中村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1.2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缺失 | 第12-14页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2.1 城中村的概念 | 第14-15页 |
1.2.2 民俗文化的界定 | 第15页 |
1.2.3 建筑空间的定义 | 第15-16页 |
1.3 城中村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16-19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9-21页 |
1.4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1.4.2 研究的过程 | 第21-22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1.5.1 研究的目的 | 第22-23页 |
1.5.2 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 第25-31页 |
2.1 城中村的理性认识 | 第25-28页 |
2.1.1 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25-26页 |
2.1.2 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26-28页 |
2.2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2.2.1 推进城市化总体进程的需要 | 第28页 |
2.2.2 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 | 第28-29页 |
2.2.3 实现城市多样性发展的需要 | 第29页 |
2.2.4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城中村民俗文化的流变与价值 | 第31-40页 |
3.1 传统农村聚落的乡土文化 | 第31-33页 |
3.1.1 传统农村聚落的形成 | 第31-32页 |
3.1.2 乡土文化的特点 | 第32-33页 |
3.2 城中村的分类 | 第33-35页 |
3.2.1 成熟型 | 第34-35页 |
3.2.2 发展型 | 第35页 |
3.2.3 潜在型 | 第35页 |
3.3 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冲击 | 第35-38页 |
3.3.1 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差异 | 第35-36页 |
3.3.2 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 城中村民俗文化的续存价值 | 第38-39页 |
3.4.1 深厚的传统礼制意识 | 第38页 |
3.4.2 多元性的文化汇集 | 第38-39页 |
3.4.3 地域性历史人文景观 | 第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 | 第40-55页 |
4.1 国外旧城更新案例和经验借鉴 | 第40-46页 |
4.1.1 新加坡河的传奇 | 第40-43页 |
4.1.2 伦敦莎德泰晤士地区改造 | 第43-45页 |
4.1.3 城市多样性理论对旧城更新的启示 | 第45-46页 |
4.2 国内城中村改造案例和经验 | 第46-53页 |
4.2.1 深圳大芬村的文化重生 | 第46-49页 |
4.2.2 空间的自发性改造——上海田子坊 | 第49-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文化与建筑空间 | 第55-64页 |
5.1 民俗文化与乡土建筑 | 第55-58页 |
5.1.1 社会组织结构 | 第55-57页 |
5.1.2 宗教、信仰和神话 | 第57页 |
5.1.3 传统民俗 | 第57-58页 |
5.2 城中村民俗文化的续存途径 | 第58-60页 |
5.2.1 乡土文化的传承 | 第58-59页 |
5.2.2 民俗文化延续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 第59-60页 |
5.3 建筑空间的“有机更新”的概念 | 第60-63页 |
5.3.1 “有机更新”理论 | 第60-61页 |
5.3.2 城中村的有机更新 | 第61页 |
5.3.3 城中村的有机更新原则 | 第61-62页 |
5.3.4 有机更新下的文化续存意义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城中村建筑空间的“有机更新” | 第64-81页 |
6.1 空间肌理的开放性演变 | 第64-69页 |
6.1.1 城中村的形成过程——封闭与拥挤 | 第64-65页 |
6.1.2 公共空间的存留 | 第65页 |
6.1.3 开放空间诉求下的演变 | 第65-68页 |
6.1.4 案例借鉴 | 第68-69页 |
6.2 空间补偿和新功能的出现 | 第69-73页 |
6.2.1 高空模式 | 第69页 |
6.2.2 高层复合功能 | 第69-71页 |
6.2.3 次级地面设计 | 第71-73页 |
6.3 功能有机调整 | 第73-75页 |
6.3.1 商业业态调整 | 第73-74页 |
6.3.2 居住空间的提升 | 第74-75页 |
6.4 单体建筑形态的更新 | 第75-81页 |
6.4.1 发挥核心建筑群价值 | 第76-77页 |
6.4.2 类型学运用 | 第77-78页 |
6.4.3 案例借鉴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