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 三疣梭子蟹生物学 | 第14-17页 |
1.1 概述 | 第14页 |
1.2 形态特征 | 第14-16页 |
1.3 生活习性 | 第16-17页 |
1.4 繁殖习性与生长发育规律 | 第17页 |
2 形态性状的研究与动物育种 | 第17-19页 |
2.1 数量性状遗传特点 | 第17-18页 |
2.2 动物生产与育种 | 第18-19页 |
3 近交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与杂交育种 | 第19-21页 |
3.1 近交(Inbreeding)及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 | 第19-20页 |
3.2 杂交育种 | 第20-21页 |
4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近交对三疣梭子蟹繁殖的影响 | 第23-31页 |
1 前言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实验亲蟹的指标测量 | 第24页 |
2.2.2 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与近交衰退系数(Inbreeding depression coefficient,IDC) | 第24-25页 |
2.2.3 繁殖力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3.1 抱卵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2.3.2 排幼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2.3.3 孵化率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3.4 变态率的测定 | 第26页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3.1 近交系数( Inbreeding coefficient )与衰退系数( Inbreeding depression coefficient,IDC) | 第26-27页 |
3.2 协方差分析 | 第27-28页 |
3.3 繁殖力(Reproductive performance)的分析结果 | 第28页 |
3.4 变态率的分析结果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近交对三疣梭子蟹生长、存活的影响 | 第31-41页 |
1 前言 | 第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2.1 梭子蟹室内控制人工定向交尾方法 | 第31页 |
2.2.2 各家系的幼体培育和养殖 | 第31页 |
2.2.3 数据测量 | 第31-32页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33页 |
2.2.4.1 形态差异分析 | 第32页 |
2.2.4.2 存活率与产量的比较分析 | 第32-33页 |
2.2.4.3 整齐度分析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3.1 三疣梭子蟹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 | 第33-34页 |
3.2 近亲繁殖各世代个体形态学参数及其变异幅度 | 第34-37页 |
3.2.1 三疣梭子蟹近亲繁殖过程各世代在不同日龄的生长特性参数 | 第34-37页 |
3.2.2 三疣梭子蟹近亲繁殖过程不同世代群体 150 日龄生长特性参数的变异幅度 | 第37页 |
3.3 近亲繁殖各世代群体的存活与产量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41页 |
4.1 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与衰退程度 | 第38-39页 |
4.2 良种选育与近交 | 第39页 |
4.3 近交衰退与近交耐受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三疣梭子蟹家系自交与杂交对繁殖和子代早期生长的影响 | 第41-51页 |
1 前言 | 第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2.2 实验设施与方法 | 第41-44页 |
2.2.1 亲蟹交配设计 | 第41-42页 |
2.2.2 实验设施 | 第42-43页 |
2.2.3 实验亲蟹的指标测量 | 第43页 |
2.2.4 杂交优势 | 第43页 |
2.2.5 繁殖力的测定 | 第43页 |
2.2.6 早期生长与存活 | 第43-44页 |
2.2.6.1 日增量 | 第44页 |
2.2.6.2 存活率 | 第44页 |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3.1 实验组数据协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3.2 室内培育期间繁殖力(Reproductive performance)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3.3 室内培育期间各阶段三疣梭子蟹的存活及杂交优势比较 | 第46页 |
3.4 实验组早期生长阶段的生长、存活比较及杂交优势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4.1 实验材料杂交亲本的遗传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4.2 自交组和杂交组繁殖性能比较结果 | 第50页 |
4.3 自交组和杂交组子一代早期生长、存活比较结果 | 第50页 |
4.4 提高杂交优势的措施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三疣梭子蟹近交与杂交家系子一代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 第51-61页 |
1 前言 | 第5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2.2.1 各家系的幼体培育和养殖 | 第52页 |
2.2.2 数据测量 | 第52页 |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2-53页 |
2.2.3.1 形态差异分析 | 第52页 |
2.2.3.2 杂交优势 | 第52-53页 |
2.2.3.3 存活率与产量的比较分析 | 第53页 |
2.2.3.4 整齐度分析 | 第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3.1 自交组和杂交组室外养殖阶段生长性能比较 | 第53-57页 |
3.2 室外养殖期间各实验组的存活、产量及杂交优势比较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4.1 两近交家系遗传差异的评估 | 第58页 |
4.2 自交组和杂交组生长、存活比较结果 | 第58-59页 |
4.3 提高杂交优势的措施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和获奖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