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3-20页 |
一、环境侵权的涵义与特征 | 第13-17页 |
二、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 第17-18页 |
三、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一) 救济是合法权利实现的基石 | 第18页 |
(二) 民法社会化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0-22页 |
一、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 | 第20-21页 |
二、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概述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国际视角 | 第22-25页 |
一、美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概述 | 第22页 |
二、德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概述 | 第22-23页 |
三、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概述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现实状况和理性评价 | 第25-29页 |
一、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在我国法律条文中的体现 | 第25-26页 |
二、我国环境侵权救济途径 | 第26-27页 |
(一) 环境诉讼 | 第26页 |
(二) 行政机关对环境侵权纠纷的解决 | 第26页 |
(三) 自力解决 | 第26-27页 |
三、对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评价 | 第27-29页 |
(一) 立法存在空白或漏洞,缺乏宪法的保护 | 第27页 |
(二) 现行民事、行政救济对环境侵权保护力度不够 | 第27-29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 第29-43页 |
一、确立和明确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9-31页 |
(一) 环境保护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 | 第29页 |
(二) 受害人保护适度倾斜原则 | 第29-30页 |
(三) 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并重原则 | 第30页 |
(四)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原则 | 第30-31页 |
二、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的方式 | 第31-43页 |
(一) 环境权入宪的构思和设计 | 第31-33页 |
(二)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完善 | 第33-35页 |
(三) 环境侵权行政救济的完善 | 第35-39页 |
(四) 完善环境侵权的社会化救济 | 第39-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