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0.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9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0.2 中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0.2.1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0页 |
0.2.2 中国研究述评 | 第10-13页 |
0.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页 |
0.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3-14页 |
1 微博的涵义与类型 | 第14-20页 |
1.1 什么是微博? | 第14页 |
1.2 微博的起源 | 第14-17页 |
1.2.1 术语:tumblelogs(第一个微博),微博 | 第14-15页 |
1.2.2 推特的出现 | 第15页 |
1.2.3 微博的诞生 | 第15-17页 |
1.3 微博的主要类型 | 第17-20页 |
1.3.1. 个体微博 | 第17-18页 |
1.3.2 组织或企业的微博 | 第18-20页 |
2 微博的传播特点和社会影响 | 第20-30页 |
2.1 微博传播特点 | 第20-22页 |
2.2 微博的社会影响 | 第22-30页 |
2.2.1 挑战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 第22-24页 |
2.2.2 让更多不同声音得到聆听的机会,建立民族精神 | 第24-26页 |
2.2.3 微博对政务的影响 | 第26-28页 |
2.2.4 微博对广告和营销的影响 | 第28-30页 |
3 微博客存在的问题 | 第30-37页 |
3.1 引发谣言 | 第30-32页 |
3.1.1 社交媒体:微博客引起的谣言 | 第30-31页 |
3.1.2 网络流氓的挑衅 | 第31-32页 |
3.2 社交媒体的伦理道德冲突 | 第32-34页 |
3.2.1 媒体公司和伦理道德 | 第33-34页 |
3.2.2 工作场合中社交媒体的伦理道德 | 第34页 |
3.3. 分享太多时,还有隐私吗? | 第34-37页 |
4 对策/解决之道 | 第37-44页 |
4.1 微博客、宪法和中国法律 | 第37-39页 |
4.1.1 什么是诽谤和中伤? | 第38页 |
4.1.2 谁可以去起诉? | 第38-39页 |
4.2 公共教育和宣传运动 | 第39-40页 |
4.3 一个其他一些微博客管理建议的调查 | 第40-41页 |
4.3.1 崔克坦法则/实验 | 第40页 |
4.3.2 崔克坦法则评析 | 第40-41页 |
4.4 新浪微博采取的行动 | 第41-43页 |
4.4.1. 新浪微博社区公约 | 第41页 |
4.4.2 澄清用户违规 | 第41-42页 |
4.4.3 信用积分体系 | 第42页 |
4.4.4 举报按键 | 第42-43页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5 微博客的前瞻和趋势 | 第44-49页 |
5.1 成为学术调研的帮手 | 第44-45页 |
5.1.1. 数据开发 | 第44-45页 |
5.1.2 学术研究 | 第45页 |
5.2 成为教育的一种补充 | 第45-46页 |
5.2.1. 授课 | 第45页 |
5.2.2 图书馆微博 | 第45-46页 |
5.3 进行危机管理的工具 | 第46-47页 |
5.3.1 政府机构组织及危机管理 | 第46页 |
5.3.2 商业危机管理 | 第46-47页 |
5.4 全球进行沟通的渠道 | 第47页 |
5.5 企业用于招聘的工作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