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1.4.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0页 |
| 1.4.2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2.1 基本概念与内涵 | 第12-13页 |
| 2.1.1 西部地区 | 第12页 |
| 2.1.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 第12页 |
| 2.1.3 基于包容性增长的生态建设 | 第12-13页 |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3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 第18-30页 |
| 3.1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现状 | 第18-23页 |
| 3.2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大事记 | 第23-25页 |
| 3.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现状 | 第25-29页 |
| 3.3.1 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25-28页 |
| 3.3.2 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4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绩效研究的理论分析 | 第30-38页 |
| 4.1 生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30-33页 |
| 4.1.1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30-31页 |
| 4.1.2 外部性理论 | 第31-32页 |
| 4.1.3 物质平衡理论 | 第32页 |
| 4.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3页 |
| 4.2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 第33-36页 |
| 4.2.1 设定主要评价指标 | 第33-34页 |
| 4.2.2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 第34-36页 |
| 4.3 绩效评价体系的解读 | 第36-3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5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绩效研究的实证分析 | 第38-42页 |
| 5.1 生态环境主要指标的数据分析 | 第38-40页 |
| 5.1.1 水土流失 | 第38页 |
| 5.1.2 草原退化 | 第38-39页 |
| 5.1.3 土地荒漠化 | 第39页 |
| 5.1.4 干旱缺水 | 第39-40页 |
| 5.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绩效评价 | 第40-41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2-47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 6.2 政策建议 | 第42-46页 |
| 6.2.1 发展生态产业,建立西部生态经济体系 | 第43-44页 |
| 6.2.2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建立牧业生产新体系 | 第44页 |
| 6.2.3 发展现代林业,推动西部森林建设发展 | 第44-45页 |
| 6.2.4 树立惜水意识,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体制 | 第45页 |
| 6.2.5 发挥科技支撑,建立西部高技术人才高地 | 第45-46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页 |
|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