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研究与微生物实验论文

D-海因酶产生菌的筛选、性质及固定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概况及研究背景第12-13页
     ·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理化性质第12页
     ·用途及市场概况第12-13页
     ·国内外D-p-HPG生产技术的概况和本实验室的研究情况第13页
   ·海因酶第13-17页
     ·海因酶的介绍第13-14页
     ·海因酶的分类和来源第14-15页
     ·海因酶的催化作用性质第15-16页
     ·D-海因酶在D-HPG的生物制备中的应用第16-17页
   ·菌种筛选第17页
   ·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分离提取第17页
   ·产海因酶的菌种鉴定第17-19页
     ·革兰氏染色第18页
     ·利用16SrRNA分子分类鉴定原理第18-19页
   ·培养条件优化第19-20页
   ·固定化细胞技术第20-23页
     ·固定化细胞技术概述第20-21页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第21-22页
     ·固定化方法的选择原则第22-23页
     ·D-海因酶产生菌的固定化研究概况第23页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3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D-海因酶产生菌的筛选第25-34页
   ·引言第25页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试剂与材料第25-26页
     ·实验仪器第26页
     ·土样和菌种来源第26页
     ·微生物培养基第26-27页
     ·培养条件第27页
     ·转化条件第27页
     ·转化方法第27页
   ·实验方法第27-29页
     ·土样的富集、分离及纯化第27-28页
     ·海因酶产生菌的筛选第28页
     ·反应产物的TLC测定第28-29页
     ·酶活力测定第29页
   ·结果与讨论第29-32页
     ·土样中目的菌株的分离结果第29-30页
     ·海因酶产生菌的筛选结果第30-31页
     ·反应产物TLC的测定结果第31页
     ·酶活力的测定结果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产物的分离提纯及鉴定第34-44页
   ·引言第34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8页
     ·微生物菌种第34页
     ·试剂与仪器第34页
     ·微生物培养和转化第34-35页
     ·转化液处理方法第35页
     ·产物提取纯化方法第35-37页
     ·产物的定性及定量测定第37-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3页
     ·发酵液定性分析第38-40页
     ·产物分离纯化第40页
     ·产物纯品的HPLC分析第40-42页
     ·产物的红外色谱分析第42页
     ·样品及标样的旋光度测定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菌种鉴定第44-52页
   ·引言第44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7页
     ·微生物菌种第44页
     ·试剂与材料第44页
     ·革兰氏染色第44页
     ·利用16srRNA来进行菌种鉴定的实验流程第44-47页
   ·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菌落形态鉴定第47页
     ·显微镜鉴定及革兰氏染色鉴定第47页
     ·16S rRNA鉴定第47-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培养条件的优化第52-60页
   ·引言第52页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微生物菌种第52页
     ·仪器与试剂第52页
     ·培养条件第52页
     ·生物量测定方法第52页
     ·酶活测定方法第52-53页
   ·结果与讨论第53-59页
     ·不同碳源的选择第53-54页
     ·不同氮源的选择第54页
     ·不同起始pH值的选择第54-55页
     ·不同培养体积的影响第55-56页
     ·培养温度的选择第56-57页
     ·生长曲线第57-58页
     ·其他影响因素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固定化细胞的方法研究及优化第60-69页
   ·引言第60页
   ·材料及方法第60-61页
     ·菌种第60页
     ·实验材料第60页
     ·微生物培养基第60-61页
     ·实验方法第61页
   ·结果与讨论第61-68页
     ·固定化方法的选择第61-62页
     ·PVA固定化细胞制备条件的选择第62-65页
     ·固定化细胞的催化性质第65-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7-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质体转录激活基因pTAC7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
下一篇:两种不同演化地位蕨类植物卵发生及受精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