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叶绿体起源学说 | 第11-12页 |
·分化假说 | 第11页 |
·内共生起源学说 | 第11-12页 |
·拟南芥叶绿体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叶绿体形态结构和功能 | 第12-14页 |
·叶绿体的发育 | 第14-16页 |
·叶绿体基因组 | 第16-17页 |
·TACs(Transcriptionally active chromosome)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TACs的发现及分离 | 第18页 |
·TACs蛋白成员及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展望 | 第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8页 |
·材料 | 第22-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菌株、质粒 | 第22-23页 |
·抗生素 | 第23页 |
·其它 | 第23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38页 |
·拟南芥种植、转化与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25-26页 |
·ems77突变的鉴定 | 第26-27页 |
·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 第27页 |
·载体构建 | 第27-29页 |
·DNA和RNA的抽取 | 第29-30页 |
·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 第30页 |
·定量RT-PCR | 第30-31页 |
·细胞学观察 | 第31页 |
·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 | 第31-32页 |
·热击感受态E.coli制备 | 第32-33页 |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33-34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34页 |
·克隆载体的鉴定 | 第34-35页 |
·质粒DNA的少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35页 |
·酶切鉴定体系小量酶解反应 | 第35-36页 |
·连接体系的建立 | 第36页 |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第36-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8页 |
·ems77突变体获得及表型分析 | 第38-40页 |
·ems77突变体的叶绿体在早期生物发生过程中的问题 | 第40-41页 |
·突变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第41-47页 |
·pTAC7编码一个定位于叶绿体的高等植物特有蛋白 | 第47-50页 |
·ptac7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0-51页 |
·ptac7基因缺失降低了PEP依赖的叶绿体基因的表达 | 第51-52页 |
·pTAC7对复合物成员的影响 | 第52-54页 |
·pTAC7基因对光合作用蛋白的影响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件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