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执法风险防范研究--基于行政自制的视角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3-29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三、论文框架 | 第23-2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第一章 环境执法风险概论 | 第29-51页 |
一、环境执法风险的概念 | 第29-32页 |
(一)环境行政执法 | 第29-30页 |
(二)环境执法风险 | 第30-32页 |
二、环境执法风险的特征 | 第32-41页 |
(一)环境执法风险与一般执法风险的共性特征 | 第32-38页 |
(二)环境执法风险的个性特征 | 第38-41页 |
三、环境执法风险的要素 | 第41-45页 |
(一)环境执法风险因素 | 第41-42页 |
(二)环境执法风险事故 | 第42-44页 |
(三)环境执法风险损失 | 第44-45页 |
四、环境执法风险的种类 | 第45-51页 |
(一)作为引起的风险和不作为引起的风险 | 第45-47页 |
(二)内生型环境执法风险和外引型环境执法风险 | 第47-50页 |
(三)与实体有关的风险和与程序有关的风险 | 第50-51页 |
第二章 我国环境执法风险现状分析 | 第51-79页 |
一、我国环境执法风险的概况 | 第51-60页 |
(一)执法冲突风险 | 第51-52页 |
(二)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风险 | 第52-54页 |
(三)环境执法机关被复议、被诉讼的风险 | 第54-59页 |
(四)政府公信力降低和权威丧失的风险 | 第59-60页 |
二、环境执法行为中的风险分析 | 第60-79页 |
(一)环境行政决策中的风险 | 第60-64页 |
(二)环境行政审批中的风险 | 第64-69页 |
(三)日常环境执法中的风险 | 第69-73页 |
(四)环境行政处罚中的风险 | 第73-79页 |
第三章 环境执法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79-115页 |
一、环境执法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79-98页 |
(一)环境执法主体的原因 | 第80-93页 |
(二)环境执法相对人的原因 | 第93-98页 |
二、环境执法风险产生的深层原因 | 第98-115页 |
(一)环境立法不完善 | 第98-101页 |
(二)环境执法体制不健全 | 第101-105页 |
(三)环境执法中利益的多元化与复杂化 | 第105-110页 |
(四)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 | 第110-115页 |
第四章 环境执法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 第115-135页 |
一、风险管理理论 | 第115-123页 |
(一)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回归 | 第115-118页 |
(二)风险管理的过程 | 第118-121页 |
(三)风险管理中的风险预防原则 | 第121-123页 |
二、行政自制理论 | 第123-135页 |
(一)行政自制理论的目标定位 | 第124-127页 |
(二)行政自制理论防范环境执法风险的正当性 | 第127-129页 |
(三)行政自制理论防范环境执法风险的可行性 | 第129-135页 |
第五章 环境执法风险防范的制度建构 | 第135-177页 |
一、环境执法风险的事前防范 | 第135-151页 |
(一)建立环境执法风险评估制度 | 第135-140页 |
(二)建立环境执法裁量基准制度 | 第140-143页 |
(三)建立环境执法内部伦理机制 | 第143-151页 |
二、环境执法风险的事中控制 | 第151-167页 |
(一)完善环境执法信息公开 | 第151-155页 |
(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执法 | 第155-159页 |
(三)转变环境执法方式 | 第159-167页 |
三、环境执法风险的事后应对 | 第167-177页 |
(一)建立环境执法风险事后评价机制 | 第167-171页 |
(二)建立环境执法自我纠错机制 | 第171-174页 |
(三)建立环境执法内部责任追究机制 | 第174-177页 |
结论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93-195页 |
后记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