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9页 |
1.1 硅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 | 第21-23页 |
1.2 硅与硅同位素的基本性质 | 第23-25页 |
1.2.1 硅的化学性质 | 第23-24页 |
1.2.2 硅同位素 | 第24-25页 |
1.3 硅同位素分馏 | 第25-31页 |
1.3.1 天然样品的硅同位素组成 | 第25-27页 |
1.3.2 硅循环过程中的硅同位素分馏系数 | 第27-30页 |
1.3.3 硅同位素分馏模型模拟 | 第30-31页 |
1.4 天然水体中溶解态硅循环及硅同位素的应用 | 第31-41页 |
1.4.1 流域盆地 | 第32-35页 |
1.4.2 海洋 | 第35-40页 |
1.4.3 地下水 | 第40-41页 |
1.5 人为活动对河流中溶解态硅来源和迁移的影响 | 第41-42页 |
1.6 长江、长江口和东海硅循环的研究现状 | 第42-46页 |
1.6.1 长江 | 第42-44页 |
1.6.2 长江口 | 第44-45页 |
1.6.3 东海 | 第45-46页 |
1.7 科学问题与论文框架 | 第46-49页 |
第二章 硅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49-82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0-52页 |
2.2 仪器分析 | 第52-61页 |
2.2.1 质谱干扰及空白 | 第53-55页 |
2.2.2 杯结构 | 第55页 |
2.2.3 分辨率及峰平台比值稳定性 | 第55-56页 |
2.2.4 质量歧视校正 | 第56-57页 |
2.2.5 内精度 | 第57页 |
2.2.6 其它仪器参数优化 | 第57-58页 |
2.2.7 标准物质测试结果 | 第58-59页 |
2.2.8 浓度对比值测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2.2.9 样品酸度和Cl基体 | 第60-61页 |
2.3 离线预富集和纯化水体中溶解态硅 | 第61-72页 |
2.3.1 回收率 | 第61-66页 |
2.3.2 流程空白 | 第66-68页 |
2.3.3 硅同位素分馏 | 第68-72页 |
2.4 GEOTRACES海水硅同位素实验室互校 | 第72-73页 |
2.4.1 ALOHA海水样品 | 第72-73页 |
2.4.2 ALOHA海水硅同位素组成 | 第73页 |
2.5 基体对NEPTUNE法拉第杯基线的影响 | 第73-80页 |
2.5.1 前处理后溶液基体组成 | 第73-74页 |
2.5.2 基体元素对中心杯测试结果的影响 | 第74-75页 |
2.5.3 硫基体的影响机理 | 第75-78页 |
2.5.4 其它质量范围内中心杯基线异常 | 第78-80页 |
2.6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样品采集分析 | 第82-91页 |
3.1 长江流域 | 第82-85页 |
3.1.1 水系 | 第82页 |
3.1.2 径流量与输沙量 | 第82-83页 |
3.1.3 岩石类型 | 第83页 |
3.1.4 长江流域样品采集 | 第83-85页 |
3.2 长江口 | 第85-87页 |
3.2.1 长江口地貌 | 第85页 |
3.2.2 水文特征 | 第85-86页 |
3.2.3 河口最大浑浊带 | 第86页 |
3.2.4 长江口样品采集 | 第86-87页 |
3.3 东海 | 第87-89页 |
3.3.1 地理位置 | 第87页 |
3.3.2 水文特征 | 第87-88页 |
3.3.3 东海样品采集 | 第88-89页 |
3.4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89-91页 |
3.4.1 营养盐 | 第89页 |
3.4.2 硅同位素 | 第89-90页 |
3.4.3 生物硅 | 第90页 |
3.4.4 常量离子 | 第90页 |
3.4.5 色素 | 第90页 |
3.4.6 其它数据 | 第90页 |
3.4.7 数据统计 | 第90-91页 |
第四章 长江流域溶解态硅同位素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 第91-118页 |
引言 | 第91-92页 |
4.1 结果 | 第92-98页 |
4.1.1 水文条件 | 第92页 |
4.1.2 溶解态硅浓度 | 第92-96页 |
4.1.3 溶解态硅同位素组成 | 第96-98页 |
4.2 讨论 | 第98-117页 |
4.2.1 长江中下游溶解态硅平衡估算 | 第98-104页 |
4.2.2 硅酸盐风化 | 第104-107页 |
4.2.3 土地利用及植被对支流流域的影响 | 第107-111页 |
4.2.4 三峡大坝对长江下游溶解态硅及其同位素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4.2.5 本文与前期研究结果的对比 | 第113-117页 |
4.3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五章 应用稳定硅同位素示踪河流输送的溶解态硅在河口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 第118-136页 |
引言 | 第118-119页 |
5.1 结果 | 第119-125页 |
5.1.1 盐度分布与水团划分 | 第119-122页 |
5.1.2 悬浮颗粒物浓度与硅藻特征色素 | 第122-123页 |
5.1.3 长江淡水端元DSi浓度和δ~(30)Si | 第123-124页 |
5.1.4 长江口DSi浓度和δ~(30)Si水平分布 | 第124-125页 |
5.2 讨论 | 第125-134页 |
5.2.1 长江口溶解态硅的保守性与非保守性 | 第125-129页 |
5.2.2 长江口DSi消耗和硅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因素 | 第129-131页 |
5.2.3 硅同位素分馏系数 | 第131-134页 |
5.3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六章 东海陆架溶解态硅同位素组成以及不同水团对表层春季硅藻水华的贡献 | 第136-165页 |
引言 | 第136-138页 |
6.1 结果 | 第138-153页 |
6.1.1 水文参数及水团 | 第138-145页 |
6.1.2 表层色素 | 第145-146页 |
6.1.3 溶解态硅浓度与硅同位素组成平面分布 | 第146-147页 |
6.1.4 溶解态硅与硅同位素组成垂向分布 | 第147-152页 |
6.1.5 不同端元水体的溶解态硅组成特征 | 第152-153页 |
6.2 讨论 | 第153-163页 |
6.2.1 东海陆架δ~(30)Si季节性特征 | 第153-156页 |
6.2.2 不同端元水体对东海陆架表层DSi的贡献 | 第156-161页 |
6.2.3 东海陆架生物泵效应 | 第161-163页 |
6.3 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65-175页 |
7.1 全球天然水体溶解态硅同位素数据整合 | 第165-170页 |
7.2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0-172页 |
7.3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172-173页 |
7.4 不足与展望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93页 |
附录1 | 第193-194页 |
附录2 | 第194-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