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AMF系统分类的历史 | 第12-13页 |
1.2 AMF群落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2.1 AMF的传统形态学方法 | 第13-14页 |
1.2.2 AMF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4-15页 |
1.3 AMF与农业生态系统 | 第15-17页 |
1.3.1 AMF与农田作物及土壤的关系 | 第15-16页 |
1.3.2 AMF与农田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第16页 |
1.3.3 AMF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特征 | 第16页 |
1.3.4 农业施肥措施对AMF群落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1.4.3 研究的目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1 技术路线图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不同施肥制度对东北黑土玉米根际AMF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2-34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3.1.1 供试地点及土壤 | 第22页 |
3.1.2 供试作物 | 第22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3.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3页 |
3.4 根际土壤脂溶性有机物质的测定 | 第23页 |
3.5 土壤样品AMF高通量测序 | 第23-24页 |
3.5.1 土壤样品的DNA提取 | 第23-24页 |
3.5.2 土壤样品AMF的Miseq测序 | 第24页 |
3.6 数据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3.6.1 脂溶性有机物的数据分析 | 第24页 |
3.6.2 玉米根际土壤AMF高通量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3.7 实验结果 | 第25-31页 |
3.7.1 玉米根际AMF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 | 第25-26页 |
3.7.2 玉米根际AMF群落结构 | 第26-27页 |
3.7.3 玉米根际脂溶性有机物质结构 | 第27-29页 |
3.7.4 玉米根际脂溶性有机物质对AMF群落的影响 | 第29-30页 |
3.7.5 有机肥与未施用有机肥的网络分析 | 第30-31页 |
3.8 讨论 | 第31-32页 |
3.9 结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不同氮素输入水平对小麦土壤AMF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4-46页 |
4.1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4.1.1 供试地点及土壤 | 第34页 |
4.1.2 供试作物品种 | 第34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4.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5页 |
4.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5-36页 |
4.4.1 土壤pH值的测定 | 第35页 |
4.4.2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 第35页 |
4.4.3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 第35-36页 |
4.4.4 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测定 | 第36页 |
4.4.5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析 | 第36页 |
4.5 土壤样品AMF高通量测序 | 第36页 |
4.5.1 土壤样品的DNA提取 | 第36页 |
4.5.2 土壤样品AMF的Miseq测序 | 第36页 |
4.6 数据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4.6.1 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分析 | 第36页 |
4.6.2 小麦AMF高通量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4.7 实验结果 | 第37-42页 |
4.7.1 小麦土壤理化性质 | 第37-38页 |
4.7.2 小麦AMF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 | 第38-39页 |
4.7.3 小麦AMF的群落结构 | 第39-42页 |
4.8 讨论 | 第42-43页 |
4.9 结论 | 第43-46页 |
第五章 不同氮素输入水平对水稻土壤AMF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6-56页 |
5.1 供试材料 | 第46页 |
5.1.1 供试地点及土壤 | 第46页 |
5.1.2 供试作物品种 | 第46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5.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47页 |
5.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7页 |
5.4.1 土壤pH值的测定 | 第47页 |
5.4.2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 第47页 |
5.4.3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 第47页 |
5.4.4 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测定 | 第47页 |
5.5 土壤样品AMF高通量测序 | 第47-48页 |
5.5.1 土壤样品的DNA提取 | 第47-48页 |
5.5.2 土壤样品AMF的Miseq测序 | 第48页 |
5.6 数据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5.6.1 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分析 | 第48页 |
5.6.2 水稻AMF高通量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5.7 实验结果 | 第49-54页 |
5.7.1 水稻土壤理化性质 | 第49-50页 |
5.7.2 水稻AMF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 | 第50-51页 |
5.7.3 水稻AMF的群落结构 | 第51-53页 |
5.7.4 农田管理措施对水稻AMF群落的综合影响 | 第53-54页 |
5.8 讨论 | 第54-55页 |
5.9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