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田野经历 | 第13-15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三、田野经历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清代长宁县志的编纂源流 | 第15-28页 |
第一节 明代长宁县志的编纂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清代长宁县志的编纂 | 第17-24页 |
一、康熙《长宁县志》 | 第17-18页 |
二、乾隆《长宁县志》 | 第18-21页 |
三、咸丰《长宁县志》 | 第21页 |
四、光绪《长宁县志》 | 第21-24页 |
第三节 明清长宁县志的编纂特点 | 第24-28页 |
第三章 县志编纂与渐弱型宗族:以黄乡叶氏为例 | 第28-38页 |
第一节 长宁县志对叶氏宗族的记载 | 第29-31页 |
一、康熙志中的叶氏宗族 | 第29-30页 |
二、乾隆志及其后县志中的叶氏 | 第30-31页 |
第二节 黄乡叶氏宗族的发展壮大 | 第31-35页 |
一、叶氏入主黄乡堡 | 第31-33页 |
二、黄乡叶氏的兴起 | 第33-35页 |
第三节“盗贼”与“逆民”:长宁县志对黄乡叶氏的形象建构 | 第35-38页 |
一、黄乡叶氏的覆灭 | 第35-36页 |
二、长宁县志对黄乡叶氏的形象建构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县志编纂与稳定型强族:以龙图刘氏为例 | 第38-49页 |
第一节 长宁县志对刘氏的记载 | 第38-41页 |
一、康熙志对刘氏宗族的记载 | 第38-39页 |
二、乾隆志对刘氏宗族的记载 | 第39-40页 |
三、咸丰志对刘氏宗族的记载 | 第40页 |
四、光绪年间县志对刘氏宗族的记载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长宁龙图刘氏宗族的发展历程 | 第41-46页 |
一、明清时期长宁县刘氏宗族概况 | 第41-42页 |
二、龙图刘氏的入迁 | 第42-44页 |
三、龙图刘氏的强盛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孝义之宗:长宁县志对龙图刘氏的形象建构 | 第46-49页 |
一、长宁县志编纂成员中的刘氏 | 第46-47页 |
二、长宁县志对龙图刘氏的形象建构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县志编纂与渐强型宗族:以圹田曾氏为例 | 第49-61页 |
第一节 长宁县志对曾氏宗族的记载 | 第49-53页 |
一、康熙志与乾隆志对曾氏宗族的记载 | 第49-50页 |
二、咸丰志对曾氏的记载 | 第50-51页 |
三、光绪《长宁县志》对曾氏宗族的记载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圹田曾氏宗族的发展历程 | 第53-56页 |
一、明清时期长宁县曾氏分布状况 | 第53-54页 |
二、圹田曾氏的迁入和发展 | 第54-55页 |
三、圹田曾氏的迅速崛起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官宦之家:长宁县志对圹田曾氏宗族的形象建构 | 第56-61页 |
一、长宁县志编纂成员中的曾氏 | 第57-58页 |
二、圹田曾氏的修谱活动 | 第58-59页 |
三、长宁县志对圹田曾氏宗族的形象建构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