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高含水期稠油地面集输临界条件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1 稠油高含水期集油工艺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2 高含水期不加热集输临界条件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3 地面集输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12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 第2章 火驱稠油流变性研究 | 第15-45页 |
| 2.1 流变性研究简介 | 第15-17页 |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5页 |
| 2.1.2 实验标准 | 第15-16页 |
| 2.1.3 实验内容 | 第16-17页 |
| 2.2 火驱脱水原油流变性研究 | 第17-24页 |
| 2.2.1 火驱汇管油样 | 第17-20页 |
| 2.2.2 火驱13947号井油样 | 第20-22页 |
| 2.2.3 火驱46-036号井油样 | 第22-24页 |
| 2.3 火驱稠油油水两相体系流变性研究 | 第24-43页 |
| 2.3.1 火驱汇管油样 | 第24-31页 |
| 2.3.2 火驱13947号井油样 | 第31-37页 |
| 2.3.3 火驱46-036号井油样 | 第37-43页 |
| 2.4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3章 蒸汽驱稠油流变性研究 | 第45-69页 |
| 3.1 蒸汽驱脱水原油流变性研究 | 第45-53页 |
| 3.1.1 蒸汽驱26-035号井油样 | 第45-48页 |
| 3.1.2 蒸汽驱26-032号井油样 | 第48-51页 |
| 3.1.3 蒸汽驱22-023号井油样 | 第51-53页 |
| 3.2 蒸汽驱稠油油水两相体系流变性研究 | 第53-68页 |
| 3.2.1 蒸汽驱26-035号井油样 | 第53-58页 |
| 3.2.2 蒸汽驱26-032号井油样 | 第58-60页 |
| 3.2.3 蒸汽驱22-023号井油样 | 第60-68页 |
| 3.3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4章 火驱稠油区块集输半径研究 | 第69-85页 |
| 4.1 火驱稠油区块集油流程 | 第69页 |
| 4.2 集输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69-72页 |
| 4.2.1 集输模型的建立 | 第69-71页 |
| 4.2.2 计算参数 | 第71-72页 |
| 4.3 压降计算相关式的比选 | 第72-73页 |
| 4.4 不同集油温度条件下的集输半径 | 第73-78页 |
| 4.5 不同井口产液量条件下的集输半径 | 第78-83页 |
| 4.6 小结 | 第83-85页 |
| 第5章 蒸汽驱稠油区块不加热集输临界条件研究 | 第85-97页 |
| 5.1 蒸汽驱稠油区块集油流程 | 第85页 |
| 5.2 集输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85-88页 |
| 5.2.1 集输模型的建立 | 第85-87页 |
| 5.2.2 计算参数 | 第87-88页 |
| 5.3 压降计算相关式的比选 | 第88页 |
| 5.4 集输条件对压降的影响分析 | 第88-91页 |
| 5.5 蒸汽驱稠油区块不加热集输临界条件 | 第91-95页 |
| 5.5.1 不同集输条件下的集输半径 | 第91-94页 |
| 5.5.2 不加热集输的临界井口产液温度 | 第94页 |
| 5.5.3 不加热集输的临界井口产液量 | 第94-95页 |
| 5.5.4 不加热集输临界粘度 | 第95页 |
| 5.6 小结 | 第95-9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7-99页 |
| 6.1 结论 | 第97页 |
| 6.2 建议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发表期刊文章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