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各种金属及合金的腐蚀、防腐与表面处理论文

P110钢在H2S/CO2环境中的氢渗透行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9页
        1.2.1 钢的氢损伤类型第10-11页
        1.2.2 氢的来源第11页
        1.2.3 H_2S环境中钢材的腐蚀机理与规律第11-12页
        1.2.4 CO_2环境中钢材的腐蚀机理与规律第12-13页
        1.2.5 H_2S/CO_2环境中钢材的腐蚀机理与规律第13-14页
        1.2.6 H_2S/CO_2环境中钢材的腐蚀产物膜及其作用第14-15页
        1.2.7 氢渗透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8 氢扩散系数的改进计算方法第16-17页
        1.2.9 氢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第17-19页
    1.3 研究方案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2章 P110钢的氢渗透行为第21-42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实验部分第21-26页
        2.2.1 实验材料与环境第21页
        2.2.2 实验过程第21-25页
        2.2.3 测试方法第25-26页
    2.3 P110钢的氢渗透行为第26-37页
        2.3.1 镍层电镀时间的选择第26-27页
        2.3.2 镀镍层最适宜氢原子氧化电位第27-29页
        2.3.3 氢在钢中的扩散过程第29-33页
        2.3.4 氢陷阱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第33-37页
    2.4 充氢对P110钢的电化学行为影响第37-41页
        2.4.1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第37-39页
        2.4.2 交流阻抗图谱分析第39-40页
        2.4.3 表面形貌分析第40-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CO_2、H_2S浓度对P110钢电化学及氢渗透行为影响第42-63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部分第42-44页
        3.2.1 实验材料与环境第42-43页
        3.2.2 实验过程第43页
        3.2.3 测试方法第43-44页
    3.3 CO_2浓度对P110钢的电化学行为影响第44-50页
        3.3.1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第44-46页
        3.3.2 交流阻抗谱分析第46-48页
        3.3.3 氢渗透曲线分析第48-50页
    3.4 H_2S浓度对P110钢的电化学行为影响第50-56页
        3.4.1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第50-52页
        3.4.2 交流阻抗谱曲线分析第52-55页
        3.4.3 氢渗透曲线分析第55-56页
    3.5 温度对P110钢的氢渗透行为影响第56-61页
        3.5.1 CO_2环境中温度对P110钢的氢渗透行为的影响第56-59页
        3.5.2 H_2S环境中温度对P110钢的氢渗透行为的影响第59-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腐蚀产物膜对P110钢电化学及氢渗透行为影响第63-82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实验部分第63-65页
        4.2.1 实验材料与环境第63页
        4.2.2 实验过程第63-65页
        4.2.3 测试方法第65页
    4.3 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及物相分析第65-70页
        4.3.1 CO_2环境中的腐蚀产物膜的形貌及物相分析第65-67页
        4.3.2 H_2S环境中的腐蚀产物膜的形貌及物相分析第67-70页
    4.4 腐蚀产物膜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第70-78页
        4.4.1 FeCO_3膜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第70-75页
        4.4.2 FeS膜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第75-78页
    4.5 腐蚀产物膜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第78-81页
        4.5.1 FeCO_3膜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第78-80页
        4.5.2 FeS膜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第80-81页
    4.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结论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切削路径与残余应力状态的关联性探讨
下一篇: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电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