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9-11页 |
1.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1.5.1 创新点 | 第19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0-29页 |
2.1 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相关性分析 | 第20-21页 |
2.2 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帕累托改进 | 第22-23页 |
2.2.3 金融共生理论 | 第23-24页 |
2.3 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效应机理分析 | 第24-29页 |
2.3.1 基于农村信贷机构与农户的假设 | 第24页 |
2.3.2 农户与农村信贷机构的博弈分析 | 第24-25页 |
2.3.3 农村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分析 | 第25页 |
2.3.4 农业保险参与农业信贷市场的效应分析 | 第25-29页 |
第3章 新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模式 | 第29-32页 |
3.1 新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3.2 新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必要性分析 | 第30页 |
3.2.1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 | 第30页 |
3.2.2 解决农业资金短缺及高风险难题的必然选择 | 第30页 |
3.3 新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 第30-32页 |
3.3.1 新疆协同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30-31页 |
3.3.2 新疆协同发展模式的分析 | 第31-32页 |
第4章 新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发展现状 | 第32-39页 |
4.1 新疆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第32-34页 |
4.2 新疆农业信贷发展现状 | 第34-37页 |
4.3 新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发展趋势的分比分析 | 第37-39页 |
第5章 新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9-49页 |
5.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 第39页 |
5.1.1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 第39页 |
5.1.2 数据的来源 | 第39页 |
5.2 实证检验 | 第39-45页 |
5.2.1 单位根检验 | 第39-40页 |
5.2.2 协整检验 | 第40-41页 |
5.2.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及其动态分析 | 第41-43页 |
5.2.4 脉冲效应分析 | 第43-44页 |
5.2.5 方差分解分析 | 第44-45页 |
5.3 实证结论以及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5.3.1 实证结论 | 第45-46页 |
5.3.2 实证结论原因分析 | 第46-49页 |
第6章 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模式借鉴 | 第49-54页 |
6.1 国外主要发展模式借鉴 | 第49-51页 |
6.1.1 美国“农业保险+农产品贷款计划+财政补贴”模式 | 第49-50页 |
6.1.2 日本“农业保险+信贷+税收优惠”模式 | 第50页 |
6.1.3 印度“新型保险计划+信贷+财政补贴”模式 | 第50-51页 |
6.2 国内主要发展模式借鉴 | 第51-54页 |
6.2.1 广东“新型农业综合保险+信贷+政府扶持”模式 | 第51-52页 |
6.2.2 河北“担保+保险+质押”模式 | 第52页 |
6.2.3 浙江“抵押+保险+信贷”模式 | 第52-53页 |
6.2.4 安徽“草莓种植信贷保险”模式 | 第53-54页 |
第7章 新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4-58页 |
7.1 完善农业保险体制 | 第54-55页 |
7.2 深化协同发展机制 | 第55-56页 |
7.3 增加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 第56-57页 |
7.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57页 |
7.5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