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导论 | 第9-15页 |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2页 |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5页 |
| 一、证据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一般分析 | 第15-19页 |
| (一)证据客观性的含义 | 第15-16页 |
| (二)证据主观性的含义 | 第16-17页 |
| (三)证据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关系 | 第17-19页 |
| 二、宋代之前证据制度的演进 | 第19-26页 |
| (一)先秦时期刑事证据制度 | 第20-21页 |
| 1.证据制度的萌芽 | 第20页 |
| 2、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二)秦汉时期的刑事证据制度 | 第21-24页 |
| 1、秦代刑事证据 | 第21-22页 |
| 2、汉代刑事证据 | 第22-24页 |
| (三)唐朝时期刑事证据制度 | 第24-26页 |
| 1、刑事证据客观性方面的表现 | 第24-25页 |
| 2、刑事证据主观性方面的表现 | 第25-26页 |
| 三、宋代刑事证据制度的具体展现 | 第26-33页 |
| (一)确立物证在断罪中的重要地位,可“零口供”判决 | 第26-27页 |
| (二)众证定罪制度的建立 | 第27-28页 |
| (三)质证严谨 | 第28-29页 |
| (四)勘验 | 第29-31页 |
| 1、勘验范围 | 第29-30页 |
| 2、勘验程序 | 第30页 |
| 3、勘验鉴定内容 | 第30-31页 |
| 4、勘验要求 | 第31页 |
| (五)其他 | 第31-33页 |
| 1、俱证奏谳制度 | 第31-32页 |
| 2、验证复审制度 | 第32-33页 |
| 四、宋代刑事证据制度确立的条件 | 第33-38页 |
| (一)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 第33-37页 |
| 1、宋代经济的发达 | 第33-35页 |
| 2、宋代科学思想文化的发展 | 第35-36页 |
| 3、宋代政治的重要作用 | 第36-37页 |
| (二)法律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 | 第37-38页 |
| 五、宋代刑事证据制度的实践效果和历史启示 | 第38-43页 |
| (一)宋代刑事证据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作用 | 第38-40页 |
| 1、带动宋代司法官吏职业素养的提升 | 第39页 |
| 2、以“正义”的形式运送正义 | 第39-40页 |
| (二)宋代刑事证据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 第40-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注释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