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5页 |
1 材料 | 第16-18页 |
1.1 临床标本 | 第16-17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1.3 相关仪器及设备 | 第17-18页 |
2 方法 | 第18-25页 |
2.1 EBER原位杂交 | 第18-20页 |
2.2 CD21、CD23、CD35免疫组化的实施 | 第20-23页 |
2.3 结果的判读标准 | 第23-24页 |
2.4 图像采集 | 第24-25页 |
2.5 医学统计学分析 | 第25页 |
第二章 结果 | 第25-42页 |
1 EBER原位杂交结果 | 第25-29页 |
1.1 鼻咽癌组织与鼻咽粘膜慢性炎标本中EBER原位杂交表达情况 | 第25-27页 |
1.2 EBER原位杂交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1.3 EBER原位杂交表达与鼻咽癌病理亚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2 CD21、CD23、CD3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第29-42页 |
2.1 CD21在鼻咽癌组织及鼻咽粘膜慢性炎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 | 第29-33页 |
2.2 CD23在鼻咽癌组织和鼻咽粘膜慢性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 第33-36页 |
2.3 CD35在鼻咽癌组织及鼻咽粘膜慢性炎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 第36-38页 |
2.4 CD21、CD23、CD35之间在EBER阳性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的相关性及差异性 | 第38-39页 |
2.5 EBER阳性组织中CD21、CD23、CD35的表达对于鼻咽癌临床诊断价值的分析 | 第39-42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42-72页 |
1 EBER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探究 | 第46-48页 |
1.1 EBER表达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 第46页 |
1.2 EBER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第46-47页 |
1.3 EBER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病理分期、鼻咽癌病理亚型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2 CD21、CD23、CD35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 | 第48-55页 |
3 CD21、CD23、CD35在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中的诊断意义 | 第55-56页 |
4 CD21、CD23、CD35在鼻咽癌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 第56-57页 |
5 其他目前应用于鼻咽癌临床病理诊断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在鼻咽癌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探讨 | 第57-65页 |
5.1 CK(p) 表达情况在鼻咽癌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鉴别诊断中的参考意义 | 第57-59页 |
5.2 CK5/6 表达情况在鼻咽癌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鉴别诊断中的参考意义 | 第59-60页 |
5.3 P63表达情况在鼻咽癌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鉴别诊断中的参考意义 | 第60-62页 |
5.4 Ki67评分在鼻咽癌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鉴别诊断中的参考意义 | 第62-63页 |
5.5 LCA表达在鼻咽癌与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鉴别诊断中的参考意义 | 第63-65页 |
6 其它需要在鼻咽癌免疫组化病理诊断中注意的标志物 | 第65-68页 |
7 其它需要在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免疫组化病理诊断中注意的标志物 | 第68-7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综述 | 第8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