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7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9-25页 |
2.1 国内背景 | 第19-21页 |
2.1.1 国家文化安全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9-20页 |
2.1.2 精神文化需求对精神文化供给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 | 第20页 |
2.1.3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遭遇挑战 | 第20-21页 |
2.2 国际背景 | 第21-25页 |
2.2.1 文化全球化极大增加了国家文化安全的不稳定因子 | 第21-22页 |
2.2.2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 | 第22-23页 |
2.2.3 “中国威胁论”国际舆论对我国文化安全的负面影响 | 第23-25页 |
第3章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5-30页 |
3.1 中国传统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理论 | 第25-26页 |
3.1.1 安不忘危与治不忘乱的安全忧患思想 | 第25页 |
3.1.2 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思想 | 第25-26页 |
3.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 | 第26-28页 |
3.2.1 文化安全的客观规律——唯物主义文化安全思想观 | 第26-27页 |
3.2.2 文化安全的政治本质——维护统治阶级意识形态 | 第27页 |
3.2.3 文化安全的趋势预示——文化全球化挑战 | 第27-28页 |
3.3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理论 | 第28-30页 |
3.3.1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基本思想 | 第28页 |
3.3.2 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基本思想 | 第28-29页 |
3.3.3 江泽民国家文化安全基本思想 | 第29-30页 |
第4章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0-49页 |
4.1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思想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3页 |
4.1.1 文化的内涵 | 第30-31页 |
4.1.2 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 | 第31-32页 |
4.1.3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思想的内涵 | 第32-33页 |
4.2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33-34页 |
4.3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战略目标 | 第34-39页 |
4.3.1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安全屏障建设 | 第35页 |
4.3.2 构建并践行以人文本的文化安全理念 | 第35-37页 |
4.3.3 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竞争力 | 第37-38页 |
4.3.4 倡导并推动构建和平共荣的和谐世界 | 第38-39页 |
4.4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的建设主体 | 第39-41页 |
4.4.1 领导主体——中国共产党 | 第39-40页 |
4.4.2 基本主体——人民群众 | 第40页 |
4.4.3 关键主体——人才队伍 | 第40-41页 |
4.5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 | 第41-43页 |
4.5.1 思想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41-43页 |
4.5.2 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3页 |
4.6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主要途径 | 第43-49页 |
4.6.1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 第44-45页 |
4.6.2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 第45-47页 |
4.6.3 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安全建设 | 第47-49页 |
第5章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思想的价值 | 第49-54页 |
5.1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9-50页 |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思想 | 第49-50页 |
5.1.2 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思想理论 | 第50页 |
5.2 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50-54页 |
5.2.1 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 第51页 |
5.2.2 有利于保障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与权益 | 第51-52页 |
5.2.3 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 第52-53页 |
5.2.4 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