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反相强阳离子交换混合色谱固定相的制备、评价及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色谱固定相的基质第10-11页
        1.2.1 有机高分子基质第10-11页
        1.2.2 无机基质第11页
    1.3 硅胶的基本性质及其固定相的合成方法第11-12页
        1.3.1 硅胶的基本性质第11-12页
        1.3.2 硅胶基质固定相的反应机制第12页
    1.4 单一机理色谱固定相概述第12-14页
        1.4.1 反相色谱固定相第13页
        1.4.2 亲水色谱固定相第13页
        1.4.3 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第13-14页
        1.4.4 体积排阻色谱固定相第14页
    1.5 混合色谱固定相概述第14-18页
        1.5.1 反相/离子交换混合色谱固定相第15-16页
        1.5.2 反相/亲水混合色谱固定相第16-17页
        1.5.3 亲水/离子交换混合色谱固定相第17页
        1.5.4 两性离子交换混合色谱固定相第17-18页
        1.5.5 三相混合色谱固定相第18页
    1.6 混合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19-20页
2 反相强阳离子交换混合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表征第20-25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实验部分第20-21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0页
        2.2.2 混合色谱固定相的制备第20-2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1-24页
        2.3.1 混合色谱固定相的结构表征第21-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3 反相强阳离子交换混合色谱固定相色谱保留行为的研究第25-39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实验部分第25-26页
        3.2.1 色谱柱的填充第25页
        3.2.2 仪器与试剂第25-2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6-37页
        3.3.1 疏水性评价第26-27页
        3.3.2 亲水性评价第27-29页
        3.3.3 立体选择性测试第29页
        3.3.4 亲水流动相中的稳定性测试第29-30页
        3.3.5 碱性样品的分离选择性考察第30-32页
        3.3.6 酸性样品的分离选择性考察第32-34页
        3.3.7 酸性、中性、碱性混合样品分离选择性考察第34-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4 不同键合比例的混合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保留行为的区别第39-43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实验部分第3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9-41页
        4.3.1 元素分析结果第39-40页
        4.3.2 不同键合比例的混合色谱固定相的疏水性能对比第40页
        4.3.3 不同键合比例混合色谱固定相的离子交换当量对比第40-41页
    4.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5 混合色谱固定相检测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含量第43-48页
    5.1 引言第43-44页
    5.2 实验部分第44-45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44页
        5.2.2 色谱条件第44页
        5.2.3 溶液的配制第44页
        5.2.4 样品前处理第44-4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5-47页
        5.3.1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45页
        5.3.2 线性相关性及定量限第45-46页
        5.3.3 精密度与加标回收率考察第46页
        5.3.4 加标回收考察第46-47页
        5.3.5 实际样品测试第47页
    5.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6 混合色谱固定相对牛血清蛋白水解产物的分析第48-53页
    6.1 引言第48-49页
    6.2 实验部分第49页
        6.2.1 仪器与试剂第49页
        6.2.2 样品前处理第49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9-52页
        6.3.1 不同pH条件下的分离结果第49-51页
        6.3.2 不同盐种类条件下的分离结果第51页
        6.3.3 传统C18柱和SCX柱分离结果第51-52页
    6.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53-55页
    7.1 结论第53-54页
    7.2 创新点第54页
    7.3 展望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附录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4,9-三氮杂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下一篇:三乙胺三氢氟酸与炔烃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