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前期“图像论”的本质主义思想分析 | 第16-25页 |
2.1 世界的本质 | 第16-20页 |
2.1.1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 第17-18页 |
2.1.2 事实是诸基本事态的存在 | 第18-19页 |
2.1.3 图像呈现逻辑空间中的事态 | 第19-20页 |
2.2 语言的本质 | 第20-22页 |
2.2.1 命题的总和是语言 | 第20-21页 |
2.2.2 一个命题是诸基本命题的一个真值函项 | 第21页 |
2.2.3 命题的本质 | 第21-22页 |
2.3 语言与世界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 第22-25页 |
2.3.1 名称与对象 | 第22-23页 |
2.3.2 命题与实在 | 第23-24页 |
2.3.3 逻辑形式的不可言说性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后期“语言游戏说”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分析 | 第25-34页 |
3.1 语言游戏的家族相似性 | 第25-28页 |
3.1.1 语言活动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 | 第26页 |
3.1.2 语言游戏具有家族相似性 | 第26-27页 |
3.1.3 家族相似性的反本质主义体现 | 第27-28页 |
3.2 遵守规则 | 第28-31页 |
3.2.1 遵守规则是一种社会实践 | 第28-29页 |
3.2.2 遵守规则不是私人的行为 | 第29-30页 |
3.2.3 规则的悖论 | 第30-31页 |
3.2.4 遵守规则的反本质主义体现 | 第31页 |
3.3 生活形式 | 第31-34页 |
3.3.1 生活形式概念 | 第32页 |
3.3.2 生活形式的反本质主义体现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转变 | 第34-45页 |
4.1 前后期思想转变的原因 | 第34-36页 |
4.1.1 外在原因 | 第34-35页 |
4.1.2 内在原因 | 第35-36页 |
4.2 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 第36-40页 |
4.2.1 从分析语言的逻辑结构到注重语言使用的转变 | 第36-38页 |
4.2.2 从逻辑演算的意义到意义即用法的转变 | 第38-39页 |
4.2.3 从命题语境原则到生活形式的语境观的转变 | 第39-40页 |
4.3 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转变 | 第40-42页 |
4.3.1 从语词指称论到指物关系不确定性的转变 | 第40-41页 |
4.3.2 从明确的命题意义到意义的不确定性转变 | 第41-42页 |
4.4 从解释到描述的转变 | 第42-45页 |
4.4.1 从分析语言的本质到描述语言的用法的转变 | 第43-44页 |
4.4.2 从理想语言到日常语言的转变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