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中学生道德教育内涵及意义 | 第15-21页 |
1.1 中学生道德教育内涵及目标 | 第15-16页 |
1.2 中学生道德教育意义 | 第16-18页 |
1.2.1 提高中学生道德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6页 |
1.2.2 提高中学生道德水平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16-17页 |
1.2.3 提高中学生道德水平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17-18页 |
1.3 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1.3.1 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化 | 第18-19页 |
1.3.2 道德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需要脱节 | 第19-20页 |
1.3.3 重道德教育轻道德实践 | 第20页 |
1.3.4 道德评价标准的不完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特点及运用 | 第21-25页 |
2.1 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的特点 | 第21-22页 |
2.1.1 强调道德认知力的作用 | 第21页 |
2.1.2 强调道德水平的阶段性发展 | 第21-22页 |
2.2 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的运用 | 第22-23页 |
2.3 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25-27页 |
3.1 中学道德教育应遵循道德发展阶段性的原则 | 第25页 |
3.2 提高中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是促进道德生成的重要途径 | 第25-27页 |
3.2.1 转变教学观念,变灌输模式为引导模式 | 第25-26页 |
3.2.2 道德判断是决定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因素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运用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 第27-33页 |
4.1 通过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提高中学生道德认知 | 第27-29页 |
4.1.1 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站等渠道,拓宽德育的途径 | 第27页 |
4.1.2 善用激励机制,多样化激励方法相结合 | 第27-28页 |
4.1.3 加强师生交流 | 第28-29页 |
4.2 通过教学教育实践促使学生生成正确道德认知 | 第29-30页 |
4.3 课后推动学生道德教育成果巩固 | 第30-33页 |
4.3.1 多维评价鼓励学生道德认知发展 | 第30页 |
4.3.2 通过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全面发展 | 第30-33页 |
结语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实践案例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