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 第8-17页 |
(一) 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厘清 | 第9-11页 |
(三) 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特征 | 第11-13页 |
1. 间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是一种间接损害 | 第11-12页 |
2. 间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是一种非财产损害 | 第12-13页 |
3. 间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是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精神疾病 | 第13页 |
(四) 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支撑 | 第13-17页 |
1. 社会学理论支撑 | 第13-14页 |
2. 法学理论支撑 | 第14-15页 |
3. 哲学理论支撑 | 第15页 |
4. 公共政策支撑 | 第15-17页 |
二、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17-22页 |
(一) 英美法系 | 第17-19页 |
1. 英国法 | 第17-18页 |
2. 美国法 | 第18-19页 |
(二) 大陆法系 | 第19-20页 |
1. 德国法 | 第19-20页 |
2. 日本法 | 第20页 |
(三) 两大法系的比较分析 | 第20-22页 |
三、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国内现状 | 第22-28页 |
(一) 国内相关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二) 国内立法的不足 | 第23-28页 |
1. 立法零散、缺乏系统性 | 第23-24页 |
2. 保护客体范围狭窄 | 第24-25页 |
3. 权利主体单一 | 第25-26页 |
4. 严重精神损害规定不明 | 第26-28页 |
四、对构建我国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设计 | 第28-40页 |
(一) 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28-34页 |
1. 主体要件 | 第28-29页 |
2. 违法行为 | 第29-30页 |
3. 损害事实 | 第30-31页 |
4. 因果关系 | 第31-32页 |
5. 主观过错 | 第32-34页 |
(二) 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 第34-40页 |
1. 建立统一的立法体系 | 第34-35页 |
2. 扩大客体保护内容 | 第35-36页 |
3. 扩大权利主体范围 | 第36-37页 |
4. 明确限定条件 | 第37-38页 |
5. 善用精神损害赔偿金 | 第38-40页 |
余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