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回弹效应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3页
        1.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回弹效应产生原因研究第13-15页
        1.2.2 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能源回弹效应研究第15-17页
        1.2.3 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方法研究第17-18页
        1.2.4 基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减排研究第18-19页
        1.2.5 文献评述第19-20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0-23页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0-22页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论文创新之处第23-24页
第2章 碳排放回弹效应产生机制分析第24-39页
    2.1 相关概念表述与界定第24-28页
        2.1.1 制造业定义及分类第24-27页
        2.1.2 碳排放的概念界定第27页
        2.1.3 技术进步定义第27-28页
        2.1.4 结构调整的概念界定第28页
        2.1.5 回弹效应定义第28页
    2.2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第28-30页
        2.2.1 碳排放影响因素第28-29页
        2.2.2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第29-30页
    2.3 碳排放回弹效应产生机制第30-37页
        2.3.1 回弹效应分类第30-32页
        2.3.2 回弹效应影响因素分析第32-34页
        2.3.3 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回弹效应产生机制第34-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制造业碳排放测算分析第39-47页
    3.1 数据来源及说明第39-40页
    3.2 制造业碳排放的测算与分析第40-43页
        3.2.1 制造业碳排放测算方法第40页
        3.2.2 制造业碳排放测算与分析第40-43页
    3.3 制造业碳强度测算与分析第43-46页
        3.3.1 碳强度测算方法第43-44页
        3.3.2 制造业碳强度测算及变化趋势分析第44-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制造业碳排放回弹效应实证分析第47-70页
    4.1 碳排放回弹效应测算模型第47-49页
        4.1.1 碳排放回弹效应测算模型的构建第47-48页
        4.1.2 碳排放回弹效应的判断标准第48-49页
    4.2 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测算方法第49-50页
    4.3 数据来源及说明第50-51页
    4.4 基于广义技术进步的制造业碳排放回弹效应测算及分析第51-62页
        4.4.1 制造业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测算第51-54页
        4.4.2 广义技术进步导致的制造业碳排放减少量的测算及分析第54-56页
        4.4.3 经济增长引致的制造业碳排放增加量测算及分析第56-59页
        4.4.4 基于广义技术进步的制造业碳排放回弹效应测算及分析第59-62页
    4.5 基于技术进步、结构调整的制造业回弹效应测算及分析第62-69页
        4.5.1 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第62-65页
        4.5.2 经济增长引致的制造业碳排放增加量测算及分析第65-67页
        4.5.3 基于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的制造业回弹效应测算与分析第67-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制造业减排政策与建议第70-76页
    5.1 有倾向的依靠技术进步减排第70-72页
        5.1.1 提高劳动、技术、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率减排第70-71页
        5.1.2 多种手段结合实现资本密集型行业减排第71-72页
    5.2 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制造业减排第72-73页
        5.2.1 合理调节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比重第72页
        5.2.2 实现不同行业各自的内部结构升级第72-73页
        5.2.3 建立合理的节能协调机制第73页
    5.3 利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减排第73-75页
        5.3.1 立足制造业现实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第73-74页
        5.3.2 逐步完善碳排放自愿交易体系第74-75页
        5.3.3 进行合理的碳税改革第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结论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录第86-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搭载混合视觉系统的移动机器人室内目标搜索方法研究
下一篇:西南港口战略联盟模式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