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干预小鼠血虚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摘要第2-4页
Summary第4-6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7-10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0-21页
    1.1 血虚与当归第10-12页
        1.1.1 血虚第10-11页
        1.1.2 当归补血机制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 代谢组学概述第12-19页
        1.2.1 代谢组学的概念与优势第13页
        1.2.2 代谢组学技术在研究中(兽)医药中的应用探讨第13-18页
        1.2.3 代谢组学整合研究在中(兽)药现代化中的应用第18-19页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试验流程第20-21页
第二章 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干预血虚小鼠药效学研究第21-31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试验仪器、试剂第21页
        2.2.1 试验仪器第21页
        2.2.2 试剂第21页
    2.3 方法第21-23页
        2.3.1 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水煎液的制备第21-22页
        2.3.2 动物分组与造模第22页
        2.3.3 一般行为学观察第22页
        2.3.4 取材及检测第22-23页
        2.3.5 统计学分析第23页
    2.4 结果第23-28页
        2.4.1 一般体征观察第23页
        2.4.2 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水煎液对血虚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第23-24页
        2.4.3 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和脏器指数第24-25页
        2.4.4 各组小鼠血液中ATP酶、G6PD与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第25-26页
        2.4.5 各组小鼠血液中GPX、GR与EPO的含量第26页
        2.4.6 组织切片观察结果第26-28页
    2.5 讨论第28-30页
        2.5.1 血虚小鼠模型的复制第28-29页
        2.5.2 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水煎液的干预作用分析第29页
        2.5.3 基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当归水煎液补血机制分析第29-30页
    2.6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基于GC-MS的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干预血虚小鼠代谢组学研究第31-99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试验仪器、试剂第31页
        3.2.1 试验仪器与器材第31页
        3.2.2 试剂第31页
    3.3 方法第31-33页
        3.3.1 当归水煎液的制备第31页
        3.3.2 动物分组与造模第31页
        3.3.3 取材及检测第31页
        3.3.4 基于GC-MS代谢组学分析第31-33页
    3.4 结果第33-74页
        3.4.1 重复性试验结果第33-34页
        3.4.2 血浆代谢物GC-MS分析结果第34-43页
        3.4.3 肝组织代谢物GC-MS分析结果第43-51页
        3.4.4 脾组织GC-MS分析结果第51-59页
        3.4.5 尿液GC-MS分析结果第59-72页
        3.4.6 基于GC-MS的血虚发生机制、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补血机制分析结果第72-74页
    3.5 讨论第74-97页
        3.5.1 基于GC-MS的整合代谢通路分析第74-94页
        3.5.2 基于GC-MS整合代谢组学分析APH与CTX所致血虚发生机制、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补血机制研究第94-97页
    3.6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四章 基于LC-Q/TOF-MS的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干预血虚小鼠代谢组学研究第99-186页
    4.1 引言第99页
    4.2 试验仪器与试剂第99页
        4.2.1 试验仪器与器材第99页
        4.2.2 试剂第99页
    4.3 方法第99-102页
        4.3.1 当归水煎液的制备第99页
        4.3.2 动物分组与造模第99-100页
        4.3.3 取材及检测第100-102页
    4.4 结果第102-150页
        4.4.1 仪器稳定性分析第102-103页
        4.4.2 肝组织LC-Q/TOF-MS分析结果第103-115页
        4.4.3 脾组织LC-Q/TOF-MS分析结果第115-131页
        4.4.4 造模后 188 h尿液LC-Q/TOF-MS分析结果第131-147页
        4.4.5 基于LC-Q/TOF-MS的血虚发生机制与当归补血机制分析结果第147-150页
    4.5 讨论第150-185页
        4.5.1 基于LC-Q/TOF-MS的整合代谢通路分析第150-170页
        4.5.2 基于LC-Q/TOF-MS代谢组学分析APH与CTX所致血虚发生机制、生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补血机制第170-175页
        4.5.3 基于GC-MS、LC-Q/TOF-MS与相关性分析寻找血虚生物性标志物第175-185页
    4.6 本章小结第185-18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86-188页
    5.1 总结第186-187页
    5.2 创新点第187页
    5.3 展望第187-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7页
致谢第197-198页
个人简历第198-200页
导师简介第200-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汉初简帛文献用字习惯研究(文献用例篇)
下一篇:乌桕花芽转录组测序分析及花发育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