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表面等离激元 | 第15-25页 |
1.2.1 表面等离激元简介 | 第15-17页 |
1.2.2 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方式 | 第17-18页 |
1.2.3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3 非局域效应 | 第2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27-48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Drude模型和局域电导率 | 第27-30页 |
2.3 Hydrodynamical Drude模型和非局域电导率 | 第30-31页 |
2.4 林哈德函数和非局域电导率 | 第31-43页 |
2.4.1 矢势标势和纵横场 | 第31-34页 |
2.4.2 物质的电磁性质 | 第34-36页 |
2.4.3 林哈德函数和纵向非局域电导率 | 第36-40页 |
2.4.4 横向非局域电导率 | 第40-43页 |
2.5 密度泛函理论 | 第43-48页 |
2.5.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 第43页 |
2.5.2 从波函数到电子密度 | 第43-44页 |
2.5.3 Hohenberg-Kohn定理:多体理论 | 第44-45页 |
2.5.4 Kohn-Sham方程:有效单体理论 | 第45-46页 |
2.5.5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第46-48页 |
第3章 金属薄膜中的非局域效应:S极化波 | 第48-57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研究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49-51页 |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金属薄膜中的非局域效应:P极化波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研究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58-61页 |
4.2.1 实空间的非局域电导率 | 第58-59页 |
4.2.2 金属薄膜内的场方程 | 第59-60页 |
4.2.3 金属薄膜外的场方程 | 第60-61页 |
4.2.4 附加边界条件 | 第61页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第5章 方形、矩形及圆形原子团簇中的等离激元 | 第69-89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本征方程推导 | 第70-71页 |
5.3 能量损耗谱推导 | 第71-72页 |
5.4 方形和矩形原子团簇中的等离激元 | 第72-83页 |
5.4.1 本征方程 | 第72-73页 |
5.4.2 方形原子团簇中的偶极和四极等离激元 | 第73-79页 |
5.4.3 矩形原子团簇中的纵向和横向等离激元 | 第79-83页 |
5.5 圆形原子团簇中的等离激元 | 第83-88页 |
5.5.1 本征方程 | 第83-85页 |
5.5.2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85-88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88-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