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滨州传输网项目概况与风险管理特点分析 | 第15-19页 |
2.1 滨州传输网络现状 | 第15-17页 |
2.1.1 滨州传输网概况 | 第15-16页 |
2.1.2 二级结构现状 | 第16-17页 |
2.1.3 本地传输网管现状 | 第17页 |
2.2 滨州传输网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17-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滨州传输网项目风险管理规划与风险识别 | 第19-27页 |
3.1 滨州传输网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 第19-22页 |
3.1.1 确定风险管理整体目标 | 第19-20页 |
3.1.2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第20页 |
3.1.3 明确风险管理进度计划 | 第20-22页 |
3.2 滨州传输网项目风险识别 | 第22-26页 |
3.2.1 风险识别的目的与依据 | 第22-23页 |
3.2.2 风险识别的内容及方法 | 第23-24页 |
3.2.3 风险识别的实施步骤 | 第24-26页 |
3.2.4 风险识别的结果 | 第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滨州传输网项目风险评价 | 第27-42页 |
4.1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6页 |
4.1.1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7-28页 |
4.1.2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第28-30页 |
4.1.3 使用AHP明确风险指标系统体系中指标权重 | 第30-36页 |
4.2 运用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对滨州传输网络进行风险评价 | 第36-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滨州传输网项目风险应对与监控 | 第42-52页 |
5.1 滨州传输网项目风险应对 | 第42-48页 |
5.1.1 项目风险应对的方法 | 第42-43页 |
5.1.2 项目风险应对原则 | 第43页 |
5.1.3 项目风险应对方案 | 第43-48页 |
5.2 滨州传输网项目风险监控 | 第48-51页 |
5.2.1 明确风险监控的框架流程 | 第48-49页 |
5.2.2 选择风险监控的实际方法 | 第49-50页 |
5.2.3 制定风险监控的保障措施 | 第50-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