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切沟形成机制和预报模型 | 第11-12页 |
1.2.2 切沟发育机制和预报模型 | 第12-13页 |
1.3 切沟侵蚀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 切沟侵蚀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1 降雨和切沟侵蚀 | 第15页 |
1.4.2 地形与切沟侵蚀 | 第15页 |
1.4.3 植被、土地利用类型与切沟侵蚀 | 第15-16页 |
1.4.4 淤地坝与切沟侵蚀 | 第16页 |
1.5 切沟侵蚀速率研究结果 | 第16-17页 |
1.6 主要问题和前景展望 | 第17页 |
1.7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7-19页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3.1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2.3.2 基于QuickBird影像的切沟发育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3.3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切沟发育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5-31页 |
3.1 绥德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3.1.2 地质地貌 | 第26页 |
3.1.3 气候 | 第26页 |
3.1.4 水文 | 第26页 |
3.1.5 土壤 | 第26-27页 |
3.1.6 植被 | 第27页 |
3.1.7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页 |
3.2 吴起研究区概况 | 第27-31页 |
3.2.1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3.2.2 地质地貌 | 第27-28页 |
3.2.3 气候 | 第28页 |
3.2.4 水文 | 第28页 |
3.2.5 土壤 | 第28-29页 |
3.2.6 植被 | 第29页 |
3.2.7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1页 |
4 绥德研究区切沟侵蚀特征分析 | 第31-37页 |
4.1 提取切沟形态参数 | 第31-32页 |
4.1.1 小流域基本信息 | 第31-32页 |
4.2 切沟发育特征分析 | 第32-35页 |
4.2.1 小流域类型划分 | 第32页 |
4.2.2 切沟发育速率统计特征 | 第32-34页 |
4.2.3 切沟发育速率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第34页 |
4.2.4 水平条带整地与植物措施组合抑制切沟发育效果分析 | 第34-35页 |
4.3 小结 | 第35-37页 |
5 吴起研究区切沟侵蚀特征分析 | 第37-43页 |
5.1 提取切沟形态参数 | 第37-39页 |
5.1.1 小流域基本信息 | 第37-39页 |
5.2 切沟发育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5.2.1 切沟发育速率统计特征 | 第39页 |
5.2.2 切沟发育速率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 第39页 |
5.2.3 植被覆盖度对切沟发育的影响 | 第39-40页 |
5.3 小结 | 第40-43页 |
6 典型区切沟侵蚀过程差异分析 | 第43-53页 |
6.1 数据获取及处理 | 第44-45页 |
6.2 提取切沟形态参数 | 第45-47页 |
6.2.1 切沟沟缘线提取及形态参数计算 | 第45页 |
6.2.2 切沟体积计算 | 第45-47页 |
6.3 切沟侵蚀差异分析 | 第47-50页 |
6.3.1 典型区切沟侵蚀统计特征 | 第48页 |
6.3.2 典型区切沟侵蚀强度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6.3.3 典型区切沟侵蚀特征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6.4 小结 | 第50-53页 |
7 结论、不足和展望 | 第53-55页 |
7.1 结论 | 第53-54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7页 |
获得成果清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