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垩白性状的QTL分析及qACE9的精细定位
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垩白是重要的稻米品质指标 | 第14-15页 |
1.2 水稻垩白形成的基础 | 第15-17页 |
1.3 环境对垩白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垩白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18-20页 |
1.5 水稻垩白的QTL遗传 | 第20-21页 |
1.6 水稻垩白的改良 | 第21-23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水稻垩白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第24-42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药品试剂 | 第24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2.1 水稻DNA的提取 | 第25页 |
2.2.2 PCR反应 | 第25-26页 |
2.2.3 电泳检测与分析 | 第26-27页 |
2.2.4 胚乳R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5 cDNA反转录 | 第28页 |
2.2.6 荧光定量PCR | 第28-29页 |
2.2.7 田间设计与垩白测定 | 第29页 |
2.2.8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 第29-30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0-40页 |
2.3.1 亲本和RIL群体的表型变异 | 第30-33页 |
2.3.2 三个垩白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页 |
2.3.3 QTL定位和效应分析 | 第33-37页 |
2.3.4 qACE9的精细定位 | 第37-39页 |
2.3.5 预测基因的表达定量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第42-44页 |
3.1 工作总结 | 第42-43页 |
3.2 今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附录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附录2 常用缓冲液配方 | 第52-53页 |
附录3 水稻DNA提取液配方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