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动力学论文

莱州湾南岸地下咸水演化和咸水入侵过程机制研究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言第19-35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1.1 课题来源第22页
        1.1.2 研究目的第22页
        1.1.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23-31页
        1.2.1 海岸带地下水咸化机理研究现状第23-26页
        1.2.2 咸水入侵研究现状第26-29页
        1.2.3 围填海工程对地下水影响第29-30页
        1.2.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第30-31页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1-32页
        1.3.1 研究目标第31页
        1.3.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2-33页
        1.4.1 研究方法第32-33页
        1.4.2 技术路线第33页
    1.5 创新点第33-35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及沉积特征第35-54页
    2.1 自然地理条件第35-37页
        2.1.1 概况第35页
        2.1.2 地形地貌第35-36页
        2.1.3 气象与水文第36-37页
    2.2 构造与地层第37-41页
        2.2.1 地质构造第37-39页
        2.2.2 地层岩性第39-41页
    2.3 水文地质条件第41-49页
        2.3.1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特征第41-43页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第43-44页
        2.3.3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第44-46页
        2.3.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第46页
        2.3.5 地下咸水整体分布第46-49页
    2.4 沉积特征第49-52页
        2.4.1 海侵-海退现象第49-51页
        2.4.2 沉积环境第51-52页
    2.5 咸水入侵特征第52-54页
第三章 典型断面地下咸水特征第54-70页
    3.1 地下水监测断面和样品采集第54-58页
        3.1.1 监测断面第54-56页
        3.1.2 监测方法第56-57页
        3.1.3 地下水样品采集第57页
        3.1.4 试验测试方法第57-58页
    3.2 地下咸水动态变化第58-65页
        3.2.1 EC值,TDS值和Cl-值关系第58页
        3.2.2 全新统地下水第58-62页
        3.2.3 晚更新统地下水第62-64页
        3.2.4 地下水降落漏斗第64-65页
    3.3 地下咸水垂向分布第65页
    3.4 地下咸水水化学分布特征第65-68页
        3.4.1 全新统地下水第65-67页
        3.4.2 晚更新统地下水第67-68页
    3.5 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咸水成因第70-76页
    4.1 地下咸水分布与沉积环境关系第70-71页
    4.2 地下咸水中水分来源第71-73页
        4.2.1 稳定同位素(δ18O、δ2H)第71-72页
        4.2.2 水分来源第72-73页
    4.3 地下咸水中盐分来源第73-75页
        4.3.1 Cl/Br特征第73-74页
        4.3.2 离子间相关性第74-75页
    4.4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地下咸水入侵过程及模拟第76-92页
    5.1 咸水入侵发生区域第76页
    5.2 地下水混合过程第76-81页
        5.2.1 δ~(18)O和Cl~-关系第76-77页
        5.2.2 水化学相演化模式第77-79页
        5.2.3 饱和指数(SI)分析第79-81页
    5.3 咸水入侵模式第81-83页
    5.4 地下咸水入侵模拟(剖面)第83-91页
        5.4.1 模拟区域第83页
        5.4.2 边界概化第83页
        5.4.3 含水层结构概化第83页
        5.4.4 数学模型及软件第83-84页
        5.4.5 模型概况第84-85页
        5.4.6 水文地质参数第85-87页
        5.4.7 源汇项第87页
        5.4.8 模型识别第87-88页
        5.4.9 地下水模拟预测第88-91页
    5.5 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围填海工程对滨海地下咸水的影响第92-105页
    6.1 围填海工程概况第92-93页
    6.2 围填海工程对地下咸水动力场的影响第93-94页
    6.3 围填海工程对地下咸水化学场的影响第94-100页
        6.3.1 水质、温度垂向分布第94-95页
        6.3.2 地下水离子分布第95-100页
    6.4 围填海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机理分析第100-104页
        6.4.1 稳定同位素(δ~(18)O、δ~2H)第100-101页
        6.4.2 Cl/Br,Cl~-和δ~(18)O关系第101-102页
        6.4.3 演化模式第102-104页
    6.5 小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9页
    7.1 结论第105-107页
    7.2 建议第107-108页
    7.3 研究展望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9页
附录第129-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海闽浙沿岸全新世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下一篇:湿地沉积脂类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以植物正构烷烃和微生物藿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