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东海闽浙沿岸全新世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作者简历第6-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0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2 生物标志物用于指示古气候环境变化第20-22页
    1.3 典型脂类生物标志物第22-27页
        1.3.1 正构烷烃第22-23页
        1.3.2 醇酮类第23-24页
        1.3.3 游离态脂肪酸第24页
        1.3.4 GDGTs第24-27页
    1.4 有机地球化学在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第27-38页
        1.4.1 有机质整体指标和脂类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东海古气候和古海洋研究的机理第27-31页
        1.4.2 东海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研究第31-34页
        1.4.3 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研究第34-37页
        1.4.4 存在的问题与认识第37-38页
    1.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38页
    1.6 论文技术路线第38-4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信息第40-5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40-51页
        2.1.1 闽浙沿岸泥质区地质地理概况第40-46页
        2.1.2 闽浙沿岸泥质区气候条件概况第46-48页
        2.1.3 中国东部边缘海末次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第48-51页
    2.2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51-52页
        2.2.1 表层样和柱状样样品采集和处理第51-52页
        2.2.2 全新世钻孔样品采集和处理第52页
    2.3 样品分析方法第52-58页
        2.3.1 粒度分析和微体古生物鉴定第52-53页
        2.3.2 放射性核素测定第53页
        2.3.3 AMS~(14)C和光释光测年第53-54页
        2.3.4 TOC、TN及δ~(13)CTOC分析第54页
        2.3.5 生物标志物分析第54-58页
第三章 近160年闽浙泥质区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第58-103页
    3.1 沉积物粒度第58-60页
    3.2 沉积物年龄第60-61页
    3.3 TOC和TN及其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来源第61-63页
    3.4 正构烷烃和醇类的组成特征及来源第63-66页
    3.5 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及来源第66-68页
    3.6 GDGTs的组成特征及来源第68-77页
        3.6.1 GDGTs的组成特征第68-71页
        3.6.2 IsoGDGTs的来源第71-74页
        3.6.3 BrGDGTs的来源第74-76页
        3.6.4 总GDGTs的来源第76-77页
    3.7 不同来源有机质的定量计算第77-81页
    3.8 不同来源有机质变化的影响因素第81-84页
    3.9 脂肪酸指标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第84-87页
        3.9.1 脂肪酸指标对微生物群落的指示意义第84-85页
        3.9.2 游离态脂肪酸的环境指示意义第85-87页
    3.10 微生物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第87-100页
        3.10.1 GDGTs“源-汇”的影响因素第87-90页
        3.10.2 海水表层温度重建第90-94页
        3.10.3 长江中下游年平均大气温度和土壤pH的重建第94-99页
        3.10.4 气候环境因素对海水表层温度和大气温度的差异性影响第99-100页
    3.11 本章小结第100-103页
第四章 近160年闽浙泥质区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第103-115页
    4.1 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结果第103-108页
    4.2 讨论第108-113页
        4.2.1 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第108-110页
        4.2.2 浮游植物生产力及其群落结构对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第110-112页
        4.2.3 浮游植物生产力及其群落结构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第112-113页
    4.3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五章 闽浙泥质区全新世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第115-146页
    5.1 ECS-1302钻孔信息第115-129页
        5.1.1 年代格架、沉积序列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第115-124页
        5.1.2 全新世有机质来源变化第124-127页
        5.1.3 浮游植物生产力及其群落结构变化第127-129页
    5.2 古气候环境变化第129-144页
        5.2.1 海平面变化和冰融水事件记录第129-136页
        5.2.2 黑潮强度变化第136-140页
        5.2.3 沿岸流变化第140页
        5.2.4 “8.2kaBP”事件记录第140-144页
    5.3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第146-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叠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划分及古生态的统计学研究
下一篇:莱州湾南岸地下咸水演化和咸水入侵过程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