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阅览室空气流动规律与污染物分布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阅览室内空气污染特点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生物气溶胶的传播机理 | 第19-27页 |
2.1 生物气溶胶简介 | 第19-21页 |
2.1.1 生物气溶胶定义 | 第19页 |
2.1.2 生物气溶胶来源 | 第19-20页 |
2.1.3 生物气溶胶性质 | 第20-21页 |
2.2 生物气溶胶的危害 | 第21页 |
2.3 生物气溶胶的传播方式 | 第21-22页 |
2.4 生物气溶胶运动受力分析 | 第22-26页 |
2.4.1 拖拽力 | 第23页 |
2.4.2 重力 | 第23页 |
2.4.3 热泳力 | 第23-24页 |
2.4.4 空气压力梯度力 | 第24页 |
2.4.5 附加质量力 | 第24页 |
2.4.6 Basset力 | 第24-25页 |
2.4.7 Saffman力 | 第25页 |
2.4.8 布朗力 | 第25页 |
2.4.9 受力综合分析 | 第25-26页 |
2.5 生物气溶胶运动特性 | 第26页 |
2.5.1 生物气溶胶的弛豫时间 | 第26页 |
2.5.2 生物气溶胶的制动距离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图书馆阅览室污染物的实测与评价 | 第27-35页 |
3.1 图书馆概况 | 第27页 |
3.2 阅览室内污染物实测 | 第27-29页 |
3.2.1 实测地点 | 第27页 |
3.2.2 实测设备 | 第27-29页 |
3.2.3 测点的布置与选取 | 第29页 |
3.2.4 实验测试步骤 | 第29页 |
3.3 实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29-32页 |
3.3.1 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 | 第31页 |
3.3.2 CO_2浓度分析 | 第31-32页 |
3.3.3 pm2.5与pm10浓度分析 | 第32页 |
3.4 图书馆空气质量的主观调研 | 第32-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阅览室内污染物分布的数值模拟 | 第35-43页 |
4.1 气流组织 | 第35-36页 |
4.1.1 气流组织的含义 | 第35页 |
4.1.2 公共空间的通风策略 | 第35-36页 |
4.2 阅览室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4.2.1 阅览室模型的假设与简化 | 第36-38页 |
4.2.2 典型污染物的选择 | 第38页 |
4.3 模拟相关参数设置 | 第38-42页 |
4.3.1 模拟工况 | 第38-40页 |
4.3.2 边界条件 | 第40-42页 |
4.3.3 数值控制 | 第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阅览室污染物分布特性模拟分析 | 第43-57页 |
5.1 阅览室内污染物自由扩散特性 | 第43-44页 |
5.2 阅览室内自然通风污染物分布 | 第44-45页 |
5.3 送风方向对污染物浓度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45-51页 |
5.3.1 夏季阅览室内污染物浓度场 | 第45-48页 |
5.3.2 冬季阅览室内污染物浓度场 | 第48-51页 |
5.4 送风速度对污染物浓度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51-56页 |
5.4.1 夏季垂直送风污染物浓度场 | 第51-52页 |
5.4.2 夏季斜向下30°送风污染物浓度场 | 第52页 |
5.4.3 夏季斜向下60°送风污染物浓度场 | 第52-53页 |
5.4.4 冬季垂直送风污染物浓度场 | 第53-54页 |
5.4.5 冬季斜向下30°送风污染物浓度场 | 第54-55页 |
5.4.6 冬季斜向下60°送风污染物浓度场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阅览室气流组织评价与改进措施 | 第57-65页 |
6.1 空气分布不均匀系数 | 第57-59页 |
6.2 能量利用系数 | 第59-60页 |
6.3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 | 第60-61页 |
6.4 通风系统排污效率 | 第61-62页 |
6.5 阅览室空气污染控制策略 | 第62-63页 |
6.6 新型需求控制通风系统初探 | 第63-64页 |
6.6.1 传统需求控制通风系统特点 | 第63页 |
6.6.2 新型需求控制通风系统的提出 | 第63-6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5-67页 |
7.1 结论 | 第65-66页 |
7.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