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2章 电子银行风险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4页 |
2.1 电子银行的范畴 | 第16页 |
2.2 电子银行业务的渠道 | 第16-18页 |
2.2.1 网上银行 | 第16-17页 |
2.2.2 电话银行 | 第17页 |
2.2.3 手机银行 | 第17页 |
2.2.4 第三方金融交易平台 | 第17页 |
2.2.5 短信银行 | 第17页 |
2.2.6 ATM自助银行 | 第17-18页 |
2.3 电子银行风险分类 | 第18-19页 |
2.4 国外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 | 第19-21页 |
2.4.1 巴塞尔委员会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第19页 |
2.4.2 世界银行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第19-20页 |
2.4.3 发达国家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第20-21页 |
2.5 中国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 | 第21-22页 |
2.6 基于PDRECF的风险管理流程 | 第22-24页 |
第3章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电子银行风险现状 | 第24-38页 |
3.1 平安银行业务情况 | 第24-26页 |
3.2 风险管理的原则 | 第26-27页 |
3.3 风险管理的现有组织架构 | 第27页 |
3.4 风险管理的评估体系 | 第27-29页 |
3.5 分行电子银行技术现状 | 第29-33页 |
3.5.1 分行电子银行网络拓扑结构 | 第29-31页 |
3.5.2 电子银行客户端程序 | 第31-33页 |
3.6 深圳分行电子银行风险调查分析 | 第33-38页 |
第4章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电子银行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38-44页 |
4.1 基于反馈的PDRECF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 第38-39页 |
4.2 风险管理意识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 | 第39-40页 |
4.3 高层机构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 | 第40页 |
4.4 声誉风险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 | 第40-41页 |
4.5 技术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 | 第41-44页 |
4.5.1 用户认证 | 第41页 |
4.5.2 资料的私密性和完整性 | 第41页 |
4.5.3 程序安全 | 第41-42页 |
4.5.4 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硬件的风险因素 | 第42页 |
4.5.5 事故应急性处理 | 第42页 |
4.5.6 持续运行能力 | 第42页 |
4.5.7 第三方所涉及的技术 | 第42页 |
4.5.8 钓鱼网站问题 | 第42-44页 |
第5章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电子银行风险的防范策略 | 第44-60页 |
5.1 战略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 第44-45页 |
5.2 分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策略 | 第45-46页 |
5.3 基于风险防范的分行组织机构和风险评估框架 | 第46-47页 |
5.4 声誉风险防范策略 | 第47-49页 |
5.5 技术层面的风险防范策略 | 第49-58页 |
5.5.1 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 第49-51页 |
5.5.2 建立电子银行系统运行监控系统 | 第51页 |
5.5.3 加强应用系统安全保护 | 第51-52页 |
5.5.4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防护策略 | 第52-54页 |
5.5.5 资料的私密性和完整性 | 第54-55页 |
5.5.6 钓鱼网防范 | 第55-57页 |
5.5.7 严格的操作控制 | 第57页 |
5.5.8 注重客户技术安全意识的培育 | 第57页 |
5.5.9 应急处理防范 | 第57-58页 |
5.6 分行风险防范策略效果分析 | 第58-60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平安银行电子银行风险调查问卷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