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聚变能—理想的未来能源 | 第9-10页 |
1.1.2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 | 第10-11页 |
1.2 ICF靶丸材料 | 第11-14页 |
1.2.1 空心陶瓷微球 | 第12页 |
1.2.2 空心玻璃微球 | 第12页 |
1.2.3 空心金属微球 | 第12-13页 |
1.2.4 空心聚合物微球 | 第13-14页 |
1.2.5 靶丸泡沫材料 | 第14页 |
1.3 ICF靶丸制备工艺研究 | 第14-18页 |
1.3.1 液滴炉技术 | 第14-15页 |
1.3.2 干凝胶炉技术 | 第15-16页 |
1.3.3 降解芯轴工艺技术 | 第16-17页 |
1.3.4 乳液微封装技术 | 第17-18页 |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1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聚丙烯腈空心微球制备工艺的确立 | 第23-41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4-2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3 双重乳液的制备 | 第25-27页 |
2.3.1 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3.2 乳粒发生器装置 | 第25-27页 |
2.3.3 双重乳液的生成 | 第27页 |
2.4 双重乳液的固化和干燥 | 第27-29页 |
2.4.1 双重乳液的固化 | 第27-28页 |
2.4.2 聚丙烯腈微球的干燥 | 第28-29页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5.1 硝基甲烷体系 | 第29-33页 |
2.5.2 油/水/油(O_1/W/O_2)体系 | 第33-35页 |
2.5.3 微气泡体系 | 第35-38页 |
2.6 小结 | 第38-39页 |
2.7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厚壁聚丙烯腈空心微球的制备 | 第41-59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1-4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3 厚壁聚丙烯腈空心微球的制备 | 第42-45页 |
3.3.1 厚壁聚丙烯腈双重乳液的生成 | 第42-43页 |
3.3.2 厚壁聚丙烯腈双重乳液的固化和干燥 | 第43-45页 |
3.4 厚壁聚丙烯腈微球的表征 | 第45-48页 |
3.4.1 密度和粘度 | 第45-47页 |
3.4.2 壁厚均匀性和球形度 | 第47-48页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3.5.1 厚壁聚丙烯腈微球的制备 | 第48-50页 |
3.5.2 温度对O_1/W复合乳粒与O_2相密度匹配的影响 | 第50-54页 |
3.5.3 O_2 相粘度对厚壁聚丙烯腈微球壁厚均匀性和球形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3.6 小结 | 第56-57页 |
3.7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四章 聚丙烯腈空心微球的碳化 | 第59-83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0-6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4.3 测试方法 | 第61页 |
4.3.1 热分析测试 | 第61页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和能谱分析 | 第61页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 第61页 |
4.3.4 X射线小角衍射测试 | 第61页 |
4.4 聚丙烯腈空心微球的预氧化工艺 | 第61-64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64-79页 |
4.5.1 聚丙烯腈碳空心微球的皮芯结构 | 第64-67页 |
4.5.2 聚丙烯腈空心微球的预氧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 第67-72页 |
4.5.3 聚丙烯腈预氧化空心微球的元素变化 | 第72-74页 |
4.5.4 聚丙烯腈碳空心多孔微球 | 第74-79页 |
4.6 小结 | 第79-80页 |
4.7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4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83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83页 |
5.3 今后的工作 | 第83-8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