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状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温度影响机理及场协同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柴油机尾气微粒排放控制技术 | 第11-14页 |
1.2.1 尾气微粒机内净化技术 | 第11-12页 |
1.2.2 尾气微粒后处理净化技术 | 第12-14页 |
1.3 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国外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15-18页 |
第2章 多形状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仿真模型 | 第18-39页 |
2.1 微粒捕集器 | 第18-25页 |
2.1.1 结构组成 | 第18-19页 |
2.1.2 过滤材料及结构 | 第19-21页 |
2.1.3 再生技术 | 第21-25页 |
2.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第25-30页 |
2.2.1 微粒捕集器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25-29页 |
2.2.2 初始条件设置与控制参数设置 | 第29-30页 |
2.2.3 材料属性 | 第30页 |
2.3 微波再生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2.3.1 再生孔道模型 | 第30-31页 |
2.3.2 物理数学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31-34页 |
2.4 多孔介质理论 | 第34-35页 |
2.5 过滤体结构对再生压力特性影响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多形状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温度影响机理 | 第39-50页 |
3.1 仿真计算理论 | 第39页 |
3.2 微波再生仿真分析 | 第39-45页 |
3.2.1 微波再生仿真 | 第39-40页 |
3.2.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3.3 试验模型验证 | 第45-48页 |
3.3.1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45-46页 |
3.3.2 试验结果及验证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多形状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场协同分析 | 第50-60页 |
4.1 对流传热的多场影响分析 | 第50-53页 |
4.2 场协同理论 | 第53-55页 |
4.2.1 场协同理论概念 | 第53页 |
4.2.2 场协同数 | 第53-54页 |
4.2.3 场协同数和斯坦顿数的比较 | 第54-55页 |
4.3 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多场协同模型 | 第55页 |
4.4 多场协同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4.4.1 多形状过滤体协同分布区域分析 | 第55-57页 |
4.4.2 多形状过滤体强化传热分析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从事课题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