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羊草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1 羊草自然地理种群的多样性 | 第12-13页 |
1.1.2 黄绿型和灰绿型两种生态型羊草的分化 | 第13-15页 |
1.2 两种生态型羊草差异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两种生态型羊草差异表达蛋白质组的研究 | 第15页 |
1.2.2 两种生态型羊草差异表达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的功能 | 第15-19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羊草TPI基因的克隆 | 第20-43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0-2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1.3 菌株和载体 | 第20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3页 |
2.2.1 总RNA提取及DNA消化 | 第21-22页 |
2.2.2 LcTPI基因的保守区克隆(黄绿型羊草) | 第22-26页 |
2.2.3 LcTPI基因 3ˊ末端的克隆(黄绿型羊草) | 第26-28页 |
2.2.4 LcTPI基因 5ˊ末端的克隆(黄绿型羊草) | 第28-30页 |
2.2.5 LcTPI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30-31页 |
2.2.6 两种生态型羊草LcTPI基因ORF区和部分基因组的克隆 | 第31-33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2.3.1 总RNA提取 | 第33-34页 |
2.3.2 LcTPI基因保守区克隆 | 第34-35页 |
2.3.3 LcTPI基因 3ˊ末端克隆 | 第35-36页 |
2.3.4 LcTPI基因 5ˊ末端克隆 | 第36-37页 |
2.3.5 LcTPI基因全长克隆 | 第37-38页 |
2.3.6 两种生态型羊草LcTPI基因ORF区的克隆 | 第38-39页 |
2.3.7 两种生态型羊草LcTPI基因部分基因组的克隆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2页 |
2.4.1 SMARTerTM RACE克隆原理及优势 | 第40-41页 |
2.4.2 5ˊcDNA的克隆的鉴定 | 第41页 |
2.4.3 巢式的巢式PCR在 5ˊcDNA克隆上的使用 | 第41页 |
2.4.4 LcTPI基因的非翻译区和内含子 | 第41-42页 |
2.4.5 羊草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第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羊草磷酸丙糖异构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49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1.1 蛋白质序列的基本性质分析 | 第43页 |
3.1.2 结构域分析 | 第43页 |
3.1.3 空间结构预测 | 第43-44页 |
3.1.4 进化树分析 | 第44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3.2.1LcTPI蛋白序列的基本性质 | 第44-45页 |
3.2.2 结构域分析 | 第45-46页 |
3.2.3 空间结构预测 | 第46页 |
3.2.4 进化树的构建 | 第46-47页 |
3.3 讨论 | 第47-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LcTPI表达载体构建、对拟南芥的转化鉴定及功能分析 | 第49-59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49-50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9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4.1.3 菌株和载体 | 第49页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4.1.5 引物 | 第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4.2.1LcTPI基因克隆 | 第50页 |
4.2.2 质粒提取 | 第50-51页 |
4.2.3 目的片段及载体酶切、胶回收及连接 | 第51页 |
4.2.4 连接产物转化、筛选及鉴定 | 第51-52页 |
4.2.5 冻融法转化感受态细胞及阳性转化重组子鉴定 | 第52页 |
4.2.6 基质培养法栽培拟南芥 | 第52页 |
4.2.7 农杆菌侵染转化拟南芥 | 第52页 |
4.2.8 阳性转化体筛选及MG胁迫 | 第52-53页 |
4.2.9 转基因植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53页 |
4.2.10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 第5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4.3.1 植物表达载体p1304- LcTPI构建及鉴定 | 第53-55页 |
4.3.2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及鉴定 | 第55页 |
4.3.3 转基因阳性植株筛选及MG胁迫的表型观察 | 第55-56页 |
4.3.4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 第56-57页 |
4.4 讨论 | 第57-58页 |
4.4.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策略 | 第57页 |
4.4.2 转基因阳性植物筛选及基因功能 | 第57-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逆境胁迫下两种生态型羊草TPI和GAPDH基因的转录分析 | 第59-69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59页 |
5.1.2 材料培养和处理 | 第59页 |
5.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5.1.4 实验试剂 | 第6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5.2.1 引物合成及特异性检验 | 第60-61页 |
5.2.2 总RNA提取及DNA消化 | 第61页 |
5.2.3 反转录合成cDNA | 第61-62页 |
5.2.4 荧光实时定量PCR反应 | 第62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5.3.1 引物特异性检验 | 第62-63页 |
5.3.2 盐碱及干旱胁迫下羊草TPI和GAPDH基因的qRT PCR分析 | 第63-67页 |
5.4 讨论 | 第67-68页 |
5.5 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