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保护视角下的我国职业体育法治建设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4.1 职业体育 | 第13-14页 |
1.4.2 法治建设 | 第14页 |
1.4.3 权益保护 | 第14-15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5.1 对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研究 | 第15-16页 |
1.5.2 对运动员权利的研究 | 第16-18页 |
1.5.3 国内对教练员权利的研究 | 第18页 |
1.5.4 对观众权利的研究 | 第18-19页 |
1.5.5 对职业体育法治建设的研究 | 第19-21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1-2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2.2.2 逻辑分析法 | 第21页 |
2.2.3 个案分析法 | 第21-23页 |
3 我国职业体育法治建设的回顾 | 第23-27页 |
3.1 我国职业体育相关立法取得的成就 | 第23-25页 |
3.2 我国职业体育执法纳入依法行政的轨道 | 第25-27页 |
4 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中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7-53页 |
4.1 俱乐部权益保护的缺位 | 第27-32页 |
4.1.1 职业体育俱乐部法律性质 | 第27-28页 |
4.1.2 裁判员“黑哨”与球员踢“假球”问题 | 第28-30页 |
4.1.3 俱乐部股权转让问题 | 第30-32页 |
4.2 运动员权利保护的缺位 | 第32-44页 |
4.2.1 球员劳动权利保护 | 第32-39页 |
4.2.2 运动员商业权利保护 | 第39-41页 |
4.2.3 运动员生命健康权保护 | 第41-44页 |
4.3 教练员权利保护的缺位 | 第44-46页 |
4.3.1 教练员权利损害的现状 | 第44-45页 |
4.3.2 教练员权利的保障 | 第45-46页 |
4.4 观众的权益保护缺位 | 第46-49页 |
4.4.1 体育观众消费者地位的认定 | 第46-47页 |
4.4.2 观众作为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 第47页 |
4.4.3 观众作为消费者权利的损害形式 | 第47-48页 |
4.4.4 观众的消费者权益维护 | 第48-49页 |
4.5 协会处理纠纷公正性缺位 | 第49-50页 |
4.5.1 协会的法律性质 | 第49-50页 |
4.5.2 协会解决纠纷的公正性缺位 | 第50页 |
4.6 国家利益保护的缺位 | 第50-53页 |
4.6.1 当前我国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 第50-51页 |
4.6.2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 | 第51-53页 |
5 权益保护视角下我国职业体育法治建设的发展路径 | 第53-59页 |
5.1 民商法视角下的我国职业体育法治建设 | 第53-54页 |
5.1.1 民商法在职业体育中的调整范围 | 第53-54页 |
5.1.2 民商法解决职业体育中问题的方式 | 第54页 |
5.2 行政法视角下的我国职业体育法治建设 | 第54-56页 |
5.2.1 行政制度在职业体育中的调整对象 | 第54-55页 |
5.2.2 行政制度在职业体育中的构建 | 第55-56页 |
5.3 刑法视角下的我国职业体育法治建设 | 第56-57页 |
5.3.1 刑法对我国职业体育的约束范围 | 第56-57页 |
5.3.2 职业体育犯罪入罪的具体路径 | 第57页 |
5.4 中国职业体育领域实行权力分立制衡 | 第57-59页 |
6 结论建议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