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9-32页 |
1 病名沿革与辨析 | 第19-21页 |
1.1 哮病病名沿革 | 第19页 |
1.2 喘证病名沿革 | 第19-20页 |
1.3 哮、喘、哮喘病名之辨 | 第20-21页 |
2 病因病机 | 第21-25页 |
2.1 感受外邪 | 第21-22页 |
2.2 痰饮水湿 | 第22页 |
2.3 情志失调 | 第22-23页 |
2.4 饮食不节 | 第23页 |
2.5 劳欲体虚 | 第23页 |
2.6 腑实气逆 | 第23-24页 |
2.7 哮病与喘证病因病机之辨 | 第24-25页 |
3 辨证论治 | 第25-28页 |
3.1 辨证分型 | 第25-27页 |
3.2 治则治法 | 第27-28页 |
4 支气管哮喘研究概述 | 第28-30页 |
5 慢性阻塞性肺病研究概述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基于古今医案的哮病和喘证发作期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 第32-6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3 医案选择标准 | 第33-34页 |
3.1 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3.2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3.3 排除标准 | 第34页 |
4 研究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4.1 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4.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第35页 |
4.3 数据库建立及数据预处理 | 第35页 |
4.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5 哮病医案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5.1 聚类分析 | 第36页 |
5.2 一般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5.3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5.4 用药情况分析 | 第39-45页 |
5.5 症状与药物典型相关分析 | 第45-47页 |
6 喘证医案结果与分析 | 第47-60页 |
6.1 聚类分析 | 第47页 |
6.2 一般情况分析 | 第47-48页 |
6.3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 第48-51页 |
6.4 用药情况分析 | 第51-57页 |
6.5 症状与药物典型相关分析 | 第57-60页 |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资料的支哮与慢阻肺发作期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 第60-7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60页 |
2 病例来源 | 第60页 |
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60-62页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60-61页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61页 |
3.3 纳入标准 | 第61-62页 |
3.4 排除标准 | 第62页 |
4 研究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4.1 病例收集 | 第62页 |
4.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第62-63页 |
4.3 数据库建立及数据预处理 | 第63页 |
4.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3页 |
5. 临床支气管哮喘病例研究结果 | 第63-69页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第63页 |
5.2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 第63-65页 |
5.3 用药情况分析 | 第65-69页 |
6 临床慢阻肺病例研究结果 | 第69-76页 |
6.1 一般情况分析 | 第69页 |
6.2 症状及舌脉情况分析 | 第69-70页 |
6.3 用药情况分析 | 第70-76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76-88页 |
1 一般情况分析 | 第76页 |
2 脏腑病位探讨 | 第76-77页 |
3 病因病机特点 | 第77-79页 |
3.1 正虚为本 | 第78页 |
3.2 诱发有因 | 第78-79页 |
3.3 痰瘀乘肺,气机不畅 | 第79页 |
4 辨证分型归类 | 第79-81页 |
4.1 外寒内饮证 | 第80页 |
4.2 表寒肺热证 | 第80页 |
4.3 风痰搏结证 | 第80页 |
4.4 痰热蕴肺证 | 第80页 |
4.5 痰浊阻肺证 | 第80页 |
4.6 痰瘀交阻证 | 第80页 |
4.7 肺脾气虚证 | 第80页 |
4.8 肺肾气虚证 | 第80-81页 |
4.9 肺肾阴虚证 | 第81页 |
4.10 脾肾阳虚证 | 第81页 |
5 治法方药总结 | 第81-88页 |
5.1 治法 | 第81-83页 |
5.2 方药 | 第83-88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附录 | 第98-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