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爱情观对恋爱主观感受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9-12页
英文摘要第12-14页
前言第15-17页
材料和方法第17-19页
    1. 研究对象第17页
    2. 研究工具第17-18页
        2.1 自编基本信息问卷第17页
        2.2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第17页
        2.3 爱情观量表中文修订版(LAS- R)第17-18页
        2.4 恋爱主观感受量(RPUS)第18页
    3. 研究程序第18-19页
        3.1 问卷调查与回收第18页
        3.2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第18-19页
结果第19-37页
    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基本状况分析第19-23页
        1.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各因素水平分析第19页
        1.2 不同性别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较第19-20页
        1.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较第20页
        1.4 是否独生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较第20-21页
        1.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较第21页
        1.6 是否谈过恋爱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较第21-22页
        1.7 是否异地恋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较第22页
        1.8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的影响第22-23页
        1.9 对婚前性行为持不同看法的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较第23页
    2. 大学生爱情观基本状况分析第23-28页
        2.1 大学生爱情观总体状况分析第23-24页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第24页
        2.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第24-25页
        2.4 是否独生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第25页
        2.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第25-26页
        2.6 是否谈过恋爱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第26页
        2.7 是否异地恋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第26-27页
        2.8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第27页
        2.9 对婚前性行为持不同看法的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第27-28页
    3. 谈过恋爱的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基本状况分析第28-32页
        3.1 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基本状况分析第28-29页
        3.2 不同性别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比较第29页
        3.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比较第29页
        3.4 是否独生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比较第29-30页
        3.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比较第30页
        3.6 是否异地恋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比较第30-31页
        3.7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的影响第31页
        3.8 对婚前性行为持不同看法的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比较第31-32页
    4.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爱情观及恋爱主观感受的相关分析第32-37页
        4.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爱情观对恋爱主观感受各维度相关分析第32-33页
        4.2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爱情观及恋爱主观感受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第33-37页
            4.2.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爱情观对恋爱主观感受总量表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第33-34页
            4.2.2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爱情观对恋爱主观感受成长性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第34-35页
            4.2.3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爱情观对恋爱主观感受满意感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第35页
            4.2.4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爱情观对恋爱主观感受冲突感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第35-36页
            4.2.5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爱情观对恋爱主观感受对等性的逐步多元回归第36-37页
讨论第37-42页
    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基本状况分析第37-38页
    2. 大学生爱情观基本状况分析第38-39页
    3. 大学生恋爱主观感受基本状况分析第39-40页
    4. 大学生心理资本及爱情观对恋爱主观感受的影响第40-41页
    5.大学生恋爱相关问题教育建议第41-42页
    6.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第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综述第46-62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附录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心理渴求感与行为冲动性
下一篇:1912-1937年北京地区童养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