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概况 | 第14页 |
1.2 生物炭技术及应用 | 第14-16页 |
1.2.1 生物炭概念及特性 | 第14-15页 |
1.2.2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 第15-16页 |
1.3 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生物炭对土壤主要氮循环过程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4.1 生物炭对植物根际(氮素吸收/同化作用)的影响 | 第18页 |
1.4.2 生物炭对生物固氮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3 生物炭对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4 生物炭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5 生物炭对盐碱化土壤改良及N循环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5.4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2.1 供试土壤和生物炭 | 第26页 |
2.2 土壤和生物炭的表征 | 第26-27页 |
2.3 室内培养实验 | 第27-28页 |
2.4 N矿化量计算 | 第28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3 生物炭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29-39页 |
3.1 生物炭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29-33页 |
3.1.1 土壤净矿化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9-30页 |
3.1.2 土壤净N矿化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30-31页 |
3.1.3 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1-32页 |
3.1.4 土壤TC、TN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3.2 生物炭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机制 | 第33-38页 |
3.2.1 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 第33-34页 |
3.2.2 pH的动态变化及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脲酶的动态变化及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4 C/N比的动态变化及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小结 | 第38-39页 |
4 芦苇及生物炭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39-48页 |
4.1 芦苇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39-42页 |
4.1.1 土壤净矿化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9页 |
4.1.2 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4.1.3 土壤有效氮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4.1.4 土壤TC、TN的动态变化 | 第41-42页 |
4.2 芦苇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机制 | 第42-47页 |
4.2.1 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 第42-43页 |
4.2.2 pH的动态变化及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脲酶的动态变化及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4 C/N比的动态变化及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 小结 | 第47-48页 |
5 尿素及生物炭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第48-58页 |
5.1 尿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48-52页 |
5.1.1 土壤净矿化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8-49页 |
5.1.2 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49-50页 |
5.1.3 土壤有效氮的动态变化 | 第50-51页 |
5.1.4 土壤TN、TC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1-52页 |
5.2 尿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机制 | 第52-57页 |
5.2.1 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 第52-53页 |
5.2.2 pH的动态变化及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53-55页 |
5.2.3 脲酶的动态变化及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4 C/N比的动态变化及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 小结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