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重点、难点及创新 | 第13-14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1.1 产业结构的涵义 | 第14页 |
2.1.2 就业结构的涵义 | 第14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4-17页 |
2.2.1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就业结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3.3 总结评述 | 第19-20页 |
3 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及国际比较分析 | 第20-26页 |
3.1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 第20-22页 |
3.2 我国就业结构的演进 | 第22-24页 |
3.3 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 | 第24-26页 |
4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26-40页 |
4.1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互动机理 | 第26-29页 |
4.1.1 产业结构演进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4.1.2 就业结构演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27-29页 |
4.2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29-40页 |
4.2.1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 第29-33页 |
4.2.2 我国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33-35页 |
4.2.3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 第35-40页 |
5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 第40-57页 |
5.1 我国就业结构的特征分析 | 第40-43页 |
5.1.1 我国就业结构的部门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5.1.2 我国就业结构的地域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5.2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效应分析 | 第43-48页 |
5.2.1 就业结构效应模型 | 第44-45页 |
5.2.2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效应测算分析 | 第45-48页 |
5.3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48-54页 |
5.3.1 就业结构偏离度含义 | 第48-49页 |
5.3.2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49-51页 |
5.3.3 我国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时间测算 | 第51-54页 |
5.4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专业化程度分析 | 第54-57页 |
5.4.1 就业结构熵指数含义 | 第54-55页 |
5.4.2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专业化程度分析 | 第55-57页 |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7-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6.2.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 | 第58-59页 |
6.2.2 以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59-60页 |
6.2.3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市场化程度 | 第60-61页 |
6.2.4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 第61页 |
6.2.5 增强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