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现状及技术进展 | 第13-17页 |
1.1.1 概述 | 第13-14页 |
1.1.2 氯苯胺类化合物生物降解技术 | 第14-17页 |
1.2 好氧颗粒污泥降解有机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2.1 好氧颗粒污泥性质 | 第18-19页 |
1.2.2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2.3 好氧颗粒污泥应用 | 第21-23页 |
1.3 课题意义及内容 | 第23-25页 |
1.3.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3 课题创新之处 | 第24页 |
1.3.4 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测定方法 | 第25-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0 实验药品 | 第25-26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1.3 污泥来源及模拟废水组成 | 第27页 |
2.1.4 菌株分离纯化及其性能分析培养基 | 第27-28页 |
2.2 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3 污泥驯化培养及其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2.3.0 污泥驯化 | 第28-29页 |
2.3.1 污泥性状分析 | 第29页 |
2.3.2 反应器污泥降解性能评价 | 第29页 |
2.3.3 微生物种群情况及污泥活性分析 | 第29-30页 |
2.3.4 氯苯胺类混合物的降解模式 | 第30页 |
2.3.5 氯苯胺类混合物降解的增抑机制 | 第30页 |
2.4 菌株分离纯化及其降解行为研究 | 第30-33页 |
2.4.1 菌株分离纯化及其初步鉴定 | 第30-31页 |
2.4.5 氯苯胺类化合物菌株降解的增抑关系 | 第31页 |
2.4.6 菌株降解氯苯胺的动力学模式 | 第31-32页 |
2.4.7 盐度对于菌株降解氯苯胺化合物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好氧颗粒化体系建立及运行性能研究 | 第33-56页 |
3.1 好氧颗粒污泥基本性状 | 第33-36页 |
3.1.1 污泥粒径变化 | 第33-35页 |
3.1.2 反应器污泥浓度及沉降性分析 | 第35-36页 |
3.2 颗粒污泥降解性能分析 | 第36-43页 |
3.2.1 不同阶段反应器生物降解效果 | 第36-39页 |
3.2.2 运行周期内氯苯胺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3.2.3 氯苯胺类化合物好氧颗粒污泥降解效果 | 第40-43页 |
3.3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43-51页 |
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16SrDNA V3区扩增 | 第43-44页 |
3.3.2 稳定期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44-46页 |
3.3.3 不同运行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46-49页 |
3.3.4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49-51页 |
3.4 微生物活性分析 | 第5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颗粒污泥降解氯苯胺化合物的作用模式及动力学 | 第56-62页 |
4.1 各底物间增抑机制研究 | 第56-57页 |
4.2 一元、二元、三元动力学模式 | 第57-59页 |
4.3 单一底物降解动力学分析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高效功能菌降解氯苯胺性能及基质间的作用模式 | 第62-73页 |
5.1 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62-63页 |
5.2 菌株降解氯苯胺化合物增抑机制研究 | 第63-65页 |
5.3 菌株降解氯苯胺化合物的生长和降解动力学 | 第65-70页 |
5.3.1 菌株对不同浓度3-CA、4-CA的降解及其动力学 | 第65-69页 |
5.3.2 菌株共代谢降解2-CA | 第69-70页 |
5.4 盐度对菌株降解氯苯胺化合物的影响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6页 |
6.1 结论 | 第73-75页 |
6.2 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