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0页 |
1 南太平洋环境特征 | 第15页 |
2 原核生物系统分类的回顾 | 第15-28页 |
2.1 原核生物分类学发展史 | 第15-17页 |
2.2 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方法 | 第17-27页 |
2.3 细菌的分类系统 | 第27页 |
2.4 细菌分类单元的命名 | 第27页 |
2.5 海洋新菌的基本鉴定流程 | 第27-28页 |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一株南太平洋黄杆菌科新菌新种—太平洋海绵杆菌(Spongiibacterium pacificum sp.nov.)的分类鉴定 | 第30-5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0-33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1.2 试剂及培养基 | 第31-32页 |
1.3 供试菌株 | 第32-3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42页 |
2.1 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分类方法 | 第33-35页 |
2.2 基于表型特征的分类方法 | 第35-4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2-48页 |
3.1 基于遗传信息的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3.2 基于表型的鉴定结果 | 第45-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第三章 两株南太平洋黄杆菌科新菌新种—太平洋李玄舜菌(Hyunsoonleella pacifica sp.nov.)的分类鉴定 | 第51-6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1.2 试剂及培养基 | 第51-52页 |
1.3 供试菌株 | 第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2.1 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分类方法 | 第52页 |
2.2 基于表型特征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5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2-59页 |
3.1 基于遗传信息的实验结果 | 第52-56页 |
3.2 基于表型的鉴定结果 | 第56-59页 |
4 讨论 | 第59-62页 |
第四章 一株南太平洋黄杆菌科新菌新种—太平洋鼠尾菌(Muricauda pacifica sp.nov.)的分类鉴定 | 第62-7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62页 |
1.2 试剂及培养基 | 第62-63页 |
1.3 供试菌株 | 第6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2.1 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分类方法 | 第63页 |
2.2 基于表型特征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6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3-69页 |
3.1 基于遗传信息的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3.2 基于表型的鉴定结果 | 第66-69页 |
4 讨论 | 第69-72页 |
第五章 一株南太平洋黄杆菌科新菌新种—太平洋独岛菌(Dokdoniapacifica sp.nov.)的分类鉴定 | 第72-8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73页 |
1.2 试剂及培养基 | 第73页 |
1.3 供试菌株 | 第7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2.1 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分类方法 | 第73页 |
2.2 基于表型特征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73-7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4-79页 |
3.1 基于遗传信息的实验结果 | 第74-76页 |
3.2 基于表型的鉴定结果 | 第76-79页 |
4 讨论 | 第79-82页 |
第六章 一株南太平洋亮丝硫细菌科新菌新种—太平洋亮发菌(Leucothrix pacifica sp.nov.)的分类鉴定 | 第82-9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82-83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82页 |
1.2 试剂及培养基 | 第82-83页 |
1.3 供试菌株 | 第8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3页 |
2.1 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分类方法 | 第83页 |
2.2 基于表型特征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8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3-88页 |
3.1 基于遗传信息的实验结果 | 第83-86页 |
3.2 基于表型的鉴定结果 | 第86-88页 |
4 讨论 | 第88-91页 |
全文总结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历 | 第10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