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 1.3.1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33页 |
| 2.1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 2.2 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及特征 | 第23-26页 |
| 2.2.1 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 第23页 |
| 2.2.2 石油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 第23-26页 |
| 2.3 第三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 第26-33页 |
| 2.3.1 第三产业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 2.3.2 第三产业的特征 | 第28-33页 |
| 第3章 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3-47页 |
| 3.1 东营市经济发展与石油资源型城市建设概况 | 第33-36页 |
| 3.1.1 东营市经济发展概况 | 第33-35页 |
| 3.1.2 东营市石油资源型城市建设概况 | 第35-36页 |
| 3.2 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 第36-37页 |
| 3.2.1 东营市三次产业发展数据 | 第36-37页 |
| 3.3 东营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 第37-43页 |
| 3.3.1 东营市三大产业对经济影响分析 | 第37-39页 |
| 3.3.2 东营市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分析 | 第39-43页 |
| 3.4 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43-45页 |
| 3.4.1 区位优势及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43-44页 |
| 3.4.2 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44-45页 |
| 3.4.3 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 第45页 |
| 3.5 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 第45-47页 |
| 3.5.1 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与技术滞后 | 第45-46页 |
| 3.5.2 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发展起点较低 | 第46页 |
| 3.5.3 油地关系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受限 | 第46-47页 |
| 第4章 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差距分析 | 第47-55页 |
| 4.1 石油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 第47-49页 |
| 4.1.1 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47页 |
| 4.1.2 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 4.2 东营市与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以及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差距分析 | 第49-53页 |
| 4.2.1 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49-50页 |
| 4.2.2 信息熵评价法的原理 | 第50-52页 |
| 4.2.3 基于信息熵评价法对东营市与其他城市第三产业结果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 4.3 总结分析 | 第53-55页 |
| 第5章 东营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水平综合分析 | 第55-64页 |
| 5.1 东营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值分析 | 第55页 |
| 5.2 东营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55-63页 |
| 5.2.1 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55-57页 |
| 5.2.2 综合评价数据的收集 | 第57-58页 |
| 5.2.3 因子分析原理及模型构建 | 第58-61页 |
| 5.2.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5.3 总结分析 | 第63-64页 |
| 第6章 加快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 第64-70页 |
| 6.1 依托现有优势合理布局第三产业 | 第64-67页 |
| 6.2 以新兴产业为抓手打造全新的第三产业集群 | 第67页 |
| 6.3 加大投入力度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 | 第67-68页 |
| 6.4 以互利共赢的油地关系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 第68-70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70-72页 |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