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0-11页 |
1.3 学术界目前的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1.5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 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农具及认识 | 第14-43页 |
2.1 长江中游地区考古发掘所见的农具 | 第14-21页 |
2.1.1 万年前玉蟾岩遗址 | 第14-15页 |
2.1.2 彭头山文化到大溪文化之前 | 第15-19页 |
2.1.3 大溪文化到屈家岭文化时期 | 第19-21页 |
2.2 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农具的认识 | 第21-23页 |
2.2.1 农具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第21页 |
2.2.2 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农具特点 | 第21-23页 |
2.3 长江下游地区早期考古发掘的农具 | 第23-33页 |
2.3.1 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到跨湖桥遗址时期 | 第23-25页 |
2.3.2 河姆渡文化时期 | 第25-27页 |
2.3.3 马家浜文化早期到崧泽文化中期 | 第27-29页 |
2.3.4 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时期 | 第29-33页 |
2.4 长江下游地区早期农具的认识 | 第33-40页 |
2.4.1 农具的概念以及农具发展的几个阶段 | 第33-34页 |
2.4.2 长江下游地区史前典型农具的认识 | 第34-40页 |
2.5 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农具 | 第40-43页 |
3 黄河中下游和西辽河地区早期农具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农具的差异 | 第43-61页 |
3.1 黄河中下游和西辽河地区早期考古发掘的农具 | 第43-54页 |
3.1.1 距今9000年到7000年原始农业初步发展时期 | 第43-46页 |
3.1.2 距今 7000--5000年农业高速发展时期 | 第46-52页 |
3.1.3 距今 5000-4000年农业持续发展时期 | 第52-53页 |
3.1.4 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农具 | 第53-54页 |
3.2 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早期农具差异 | 第54-59页 |
3.2.1 生产农具在制作材料方面的差异 | 第54-55页 |
3.2.2 生产农具在器形方面的差异 | 第55-56页 |
3.2.3 石磨盘、石磨棒用途差异 | 第56-59页 |
3.3 早期稻作与旱作农具出现差异的原因 | 第59-61页 |
3.3.1 自然环境不同 | 第59-60页 |
3.3.2 饮食习惯不同 | 第60页 |
3.3.3 制作农具的材料限制 | 第60-61页 |
4 早期农具发展的认识 | 第61-69页 |
4.1 石质农具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 木制农具在稻作农业中占重要地位 | 第62-63页 |
4.3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 第63-65页 |
4.4 农具与农业发展并不同步 | 第65-67页 |
4.5 农具的发展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状况 | 第67-69页 |
5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
附表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统计表 | 第74-76页 |
附表2:长江下游地区史前出土的石犁统计表 | 第76-77页 |
附表3: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生产工具统计表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