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9-23页
    1 理论基础第10-11页
        1.1 自我系统过程模型第10页
        1.2 有益健康模型第10-11页
    2 父母教养方式第11-13页
        2.1 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第11-12页
        2.2 父母教养方式的两种研究取向第12-13页
    3 自我概念第13-16页
        3.1 自我概念的界定第13-15页
        3.2 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第15-16页
    4 心理一致感的研究现状第16-22页
        4.1 心理一致感的界定第16-17页
        4.2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特点第17-18页
        4.3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第18页
        4.4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第18-19页
        4.5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第19-21页
        4.6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第21-22页
    5 问题提出第22-23页
        5.1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2页
        5.2 问题提出第22页
        5.3 研究假设第22-23页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第23-26页
    1 研究对象第23页
    2 研究工具第23-25页
        2.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第23-24页
        2.2 自我知觉问卷第24页
        2.3 心理一致感量表第24页
        2.4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第24-25页
    3 数据收集与处理第25-26页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第26-36页
    1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特点第26-28页
        1.1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特点第26-28页
    2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第28-36页
        2.1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相关关系第28-29页
        2.2 自我概念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一致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第29-33页
        2.3 自我概念中介作用的性别差异第33-36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36-42页
    1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特点第36-37页
    2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第37-40页
        2.1 自我概念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一致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第37-39页
        2.2 自我概念中介作用的性别差异第39-40页
    3 本研究的意义、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第40-41页
    4 本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第41-42页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1页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第51-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比较、心理弹性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下一篇:蒋信心学思想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