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统筹城乡视角下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5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2.1 统筹城乡教育之“金凤凰”工程研究综述第12页
        1.2.2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3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第15-18页
        1.2.4 学业成就研究综述第18-20页
        1.2.5 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三者关系的研究综述第20-21页
        1.2.6 以往研究不足第21-22页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22页
    1.4 研究目的第22页
    1.5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6 研究假设第23页
    1.7 研究方法第23-25页
        1.7.1 研究对象第23页
        1.7.2 研究工具第23-24页
        1.7.3 研究过程第24页
        1.7.4 研究框架图第24-25页
2 研究统计与分析第25-42页
    2.1 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第25-28页
        2.1.1 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第25页
        2.1.2 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第25-26页
        2.1.3 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来源差异第26-27页
        2.1.4 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第27-28页
    2.2 心理韧性的特点第28-30页
        2.2.1 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第28页
        2.2.2 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第28-29页
        2.2.3 心理韧性的学生来源差异第29-30页
        2.2.4 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第30页
    2.3 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三者关系的特点第30-37页
        2.3.1 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间的关系第30-34页
        2.3.2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第34-35页
        2.3.3 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第35页
        2.3.4 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第35-37页
    2.4 心理韧性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中的中介作用检验第37-42页
        2.4.1 中介作用检验程序第37-38页
        2.4.2 中介作用检验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3 研究结果与讨论第42-48页
    3.1 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第42-43页
        3.1.1 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第42页
        3.1.2 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来源差异第42-43页
        3.1.3 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第43页
    3.2 心理韧性的特点第43-45页
        3.2.1 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第43-44页
        3.2.2 心理韧性的学生来源差异第44页
        3.2.3 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第44-45页
    3.3 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三者关系的特点第45-46页
        3.3.1 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间的关系第45页
        3.3.2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第45页
        3.3.3 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第45-46页
        3.3.4 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间的关系第46页
    3.4 心理韧性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中的中介作用检验第46页
    3.5 对策第46-48页
        3.5.1 学校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之家庭教育观念拓展第46-47页
        3.5.2 设计及实践统筹城乡初中学校学生心理韧性提升课程第47-48页
4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8-49页
5 研究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第54-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社会支持、述情障碍的相关以及干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人格、防御机制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