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40页 |
1.1 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GO) | 第14-22页 |
1.1.1 石墨烯简介及应用 | 第14页 |
1.1.2 GO简介及应用 | 第14-19页 |
1.1.2.1 药物载体 | 第14-16页 |
1.1.2.2 光动力治疗 | 第16-17页 |
1.1.2.3 基因传递 | 第17-18页 |
1.1.2.4 生物成像 | 第18-19页 |
1.1.3 以石墨烯、GO为前驱体合成纳米材料 | 第19-21页 |
1.1.4 以石墨烯、GO为模板组装复合物 | 第21-22页 |
1.2 石墨烯/MnO_2复合物 | 第22-27页 |
1.2.1 以GO为模板原位合成GO/MnO_2复合物 | 第22-25页 |
1.2.2 组装GO和MnO_2成石墨烯/MnO_2复合物 | 第25-27页 |
1.3 MnO_2空心球 | 第27-33页 |
1.3.1 MnO_2简介 | 第27-28页 |
1.3.2 MnO_2空心球 | 第28-33页 |
1.3.2.1 模板法 | 第28-31页 |
1.3.2.2 金属离子辅助法 | 第31-33页 |
1.4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物 | 第33-38页 |
1.4.1 石墨烯/聚氯乙烯(PVC)复合膜 | 第36-38页 |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0-48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2.2.1 GO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2 GO/MnO_2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测试 | 第41-42页 |
2.2.2.1 GO分散液、MnSO_4和KMnO_4溶液的配置 | 第41页 |
2.2.2.2 GO/MnO_2复合物的合成 | 第41页 |
2.2.2.3 GO/MnO_2复合物的性能测试 | 第41-42页 |
2.2.3 超薄MnO_2空心纳米球(ultrathin MnO_2 hollow nanoballoons,UMHNBs)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2.2.3.1 KMnO_4溶液的配置 | 第42页 |
2.2.3.2 UMHNBs的合成 | 第42页 |
2.2.3.3 MB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42页 |
2.2.3.4 UMHNBs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2.2.4 rGO/PVC复合膜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4.1 不同质量分数的GO/PVC混合液的配制 | 第43页 |
2.2.4.2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还原不同质量分数的GO/PVC混合液 | 第43页 |
2.2.4.3 NaBH_4还原不同质量分数的GO/PVC复合膜 | 第43页 |
2.2.4.4 水合肼还原不同质量分数的GO/PVC复合膜 | 第43页 |
2.2.4.5 HI蒸气还原不同质量分数的GO/PVC复合膜 | 第43-44页 |
2.3 仪器表征方法 | 第44-48页 |
2.3.1 仪器型号 | 第44-45页 |
2.3.2 样品测试 | 第45-48页 |
第三章 GO/MnO_2复合物的性能研究 | 第48-58页 |
3.1 GO的形貌及厚度 | 第48页 |
3.2 GO的UV-Vis、FTIR、Raman、XRD、XPS谱图 | 第48-50页 |
3.3 GO/MnO_2复合物的形貌 | 第50-51页 |
3.4 GO/MnO_2复合物的UV-Vis、Raman、XRD、XPS谱图 | 第51-53页 |
3.5 GO/MnO_2复合物的形成机理 | 第53-55页 |
3.6 GO/MnO_2复合物的催化性能及催化机理 | 第55-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UMHNBs的性能研究 | 第58-68页 |
4.1 UMHNBs的形貌 | 第58-59页 |
4.2 UMHNBs的UV-Vis、FTIR、Raman、XRD、XPS谱图 | 第59-62页 |
4.3 UMHNBs的形成机理 | 第62-63页 |
4.4 UMHNBs的催化性能 | 第63-64页 |
4.5 UMHNBs的催化机理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五章 rGO/VC复合膜的性能研究 | 第68-76页 |
5.1 rGO/PVC复合膜的形貌 | 第68-70页 |
5.2 rGO/PVC复合膜的UV-Vis、FTIR、Raman谱图 | 第70-72页 |
5.3 rGO/PVC复合膜的柔性、机械性能、导电性能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