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国外羊群行为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国内羊群行为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7页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结构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一)文献研究 | 第18页 |
(二)数据研究 | 第18页 |
五、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20页 |
(一)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金羊群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30页 |
一、羊群行为概述 | 第20-23页 |
(一)羊群行为定义 | 第20-21页 |
(二)羊群行为的特征 | 第21-22页 |
(三)羊群行为的分类 | 第22-23页 |
二、基于不同理论研究的羊群行为 | 第23-26页 |
(一)基于信息流理论的羊群行为 | 第23-24页 |
(二)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羊群行为 | 第24-26页 |
三、基金羊群行为的影响 | 第26-30页 |
(一)基金羊群行为对股价波动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基金羊群行为对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我国基金羊群行为现实分析 | 第30-44页 |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现状及特点 | 第30-32页 |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特点 | 第31-32页 |
二、我国基金投资羊群行为的现实分析 | 第32-44页 |
(一)基金持股的集中度较高 | 第32-36页 |
(二)基金持股换手率较高 | 第36-40页 |
(三)基金投资存在追涨杀跌现象 | 第40-44页 |
第四章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成因分析 | 第44-56页 |
一、我国基金内部考评和外部评价体系不健全 | 第44-46页 |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 第44-46页 |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46页 |
二、我国基金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 第46-47页 |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交易品种单一 | 第46-47页 |
(二)我国基金投资缺乏完善的做空机制 | 第47页 |
三、我国基金投资者自身的局限性 | 第47-49页 |
四、我国证券市场环境存在不足 | 第49-56页 |
(一)股市容易受政策影响 | 第49-50页 |
(二)股市波动幅度过大 | 第50-52页 |
(三)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 | 第52-53页 |
(四)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对策分析 | 第56-64页 |
一、完善基金内外部评价体系 | 第56-59页 |
(一)取消基金经理的短期业绩排名机制 | 第56-57页 |
(二)改善基金经理的薪酬结构 | 第57页 |
(三)完善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 | 第57-58页 |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基金评价体系 | 第58-59页 |
二、加大投资品种创新,拓宽投资渠道 | 第59-60页 |
(一)丰富基金投资品种 | 第59页 |
(二)引入国外优秀企业 | 第59-60页 |
三、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教育 | 第60-61页 |
四、不断优化证券市场投资环境 | 第61-64页 |
(一)加大制度创新,消除政策市 | 第61-62页 |
(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第62-63页 |
(三)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