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关于再生水深度脱氮技术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关于再生水深度除磷技术的研究 | 第13页 |
1.2.3 关于海绵铁用于脱氮除磷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关于再生水中代谢产物处理工艺的研究 | 第14页 |
1.2.5 关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6 关于模拟污水系统与实际污水系统差异比较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19-22页 |
2.1.1 新型缓释碳源材料的制备 | 第19-20页 |
2.1.2 反硝化生物滤池–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实验装置 | 第20-22页 |
2.2 实验用水 | 第22-23页 |
2.2.1 模拟配水水质 | 第22页 |
2.2.2 实际污水厂尾水水质 | 第22-23页 |
2.3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2.3.1 常规指标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23页 |
2.3.2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法 | 第23-24页 |
2.4 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应器的启动方法 | 第24-25页 |
第3章 DNBF-O_3-GAC组合工艺运行参数和工艺特性的确定 | 第25-37页 |
3.1 反硝化生物滤池脱氮性能的研究 | 第25-27页 |
3.1.1 反硝化生物滤池脱氮效果 | 第25-26页 |
3.1.2 进水硝态氮浓度的变化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 反硝化生物滤池除磷性能的研究 | 第27-30页 |
3.2.1 反硝化生物滤池除磷效果 | 第27页 |
3.2.2 复合填料反硝化生物滤池TP去除机制的研究 | 第27-30页 |
3.3 反硝化生物滤池沿程水质变化情况 | 第30-33页 |
3.3.1 沿程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2 沿程水质变化情况 | 第31-33页 |
3.4 臭氧接触反应器最佳参数的确定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4章 进水条件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37-43页 |
4.1 模拟水和实际水的水质特征 | 第37-38页 |
4.2 进水条件对反硝化生物滤池氮素变化情况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 进水条件对反硝化生物滤池TP、COD、SO_4~(2-)和pH变化情况的影响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进水条件对DNBF-O_3-GAC组合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43-53页 |
5.1 进水条件对组合工艺各单元进出水氮素变化情况的影响 | 第43-45页 |
5.2 进水条件对组合工艺各单元进出水TP、TFe变化情况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进水条件对组合工艺各单元进出水UV254、浊度、色度变化情况的影响 | 第46-48页 |
5.4 进水条件对组合工艺各单元进出水三维荧光变化情况的影响 | 第48-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反硝化生物滤池填料表面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 第53-61页 |
6.1 样品采集 | 第53页 |
6.2 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 第53-5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6.3.1 微生物多样性 | 第54-56页 |
6.3.2 不同进水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