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7-20页 |
| 1 绪论 | 第20-4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 1.2 脉管制冷法及其本征效率 | 第21-33页 |
| 1.2.1 脉管制冷机发展简介 | 第21-23页 |
| 1.2.2 脉管制冷法的本征效率 | 第23-24页 |
| 1.2.3 提高本征效率的方法 | 第24-33页 |
| 1.3 交变流动下的换热器数值分析方法 | 第33-38页 |
| 1.3.1 复数努塞尔数 | 第33-36页 |
| 1.3.2 基于热声理论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 1.4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39-40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2 脉管制冷机理论基础 | 第41-53页 |
| 2.1 脉管制冷机热力学 | 第41-45页 |
| 2.1.1 封闭系统的热力学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 2.1.2 开式系统的热力学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 2.1.3 三级串联型脉管制冷机热力学过程分析 | 第43-45页 |
| 2.2 交变流动时均特性 | 第45-47页 |
| 2.3 理想脉管制冷机内能量流分析 | 第47-49页 |
| 2.3.1 单级惯性管型脉管制冷机内能量流分析 | 第47-49页 |
| 2.3.2 三级串联型脉管制冷机内能量流分析 | 第49页 |
| 2.4 脉管制冷机内损失分析 | 第49-52页 |
| 2.4.1 回热器、换热器内的压降损失 | 第50页 |
| 2.4.2 惯性管和热端换热器 | 第50-51页 |
| 2.4.3 回热器和脉管内导热 | 第51页 |
| 2.4.4 绝热至等温过程瞬态损失 | 第51-52页 |
| 2.4.5 气体与回热填料传热损失 | 第5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3 串联型脉管制冷机内换热器损失分析 | 第53-74页 |
| 3.1 三级串联型脉管制冷机整机模拟 | 第53-59页 |
| 3.1.1 主要尺寸设计 | 第53-55页 |
| 3.1.2 性能分析 | 第55-59页 |
| 3.2 换热器损失分析 | 第59-72页 |
| 3.2.1 交变流动平行板式换热器数值模型 | 第59-64页 |
| 3.2.2 数值计算模型在脉管制冷机换热器内的应用 | 第64-68页 |
| 3.2.3 传输管前后换热器损失分析 | 第68-7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4 串联型脉管制冷机实验装置 | 第74-85页 |
| 4.1 实验装置 | 第74-75页 |
| 4.2 驱动系统 | 第75页 |
| 4.3 绝热系统 | 第75-76页 |
| 4.4 测试系统 | 第76-80页 |
| 4.4.1 温度测量 | 第76-78页 |
| 4.4.2 压力测量 | 第78-79页 |
| 4.4.3 制冷量测量 | 第79-80页 |
| 4.5 测量误差分析 | 第80-84页 |
| 4.5.1 温度测量误差 | 第80-82页 |
| 4.5.2 压力测量误差 | 第82-84页 |
| 4.5.3 制冷量测量误差 | 第8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5 串联型脉管制冷机实验研究 | 第85-90页 |
| 5.1 降温曲线 | 第85页 |
| 5.2 制冷量性能 | 第85-87页 |
| 5.3 制冷机内压力相位验证 | 第87-88页 |
| 5.4 传输管验证 | 第88-8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90-92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90-91页 |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6-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