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埃索美拉唑 | 第9-13页 |
1.1.1 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1.1.2 作用机制 | 第11页 |
1.1.3 药代动力学 | 第11页 |
1.1.4 临床应用 | 第11-12页 |
1.1.5 不良反应 | 第12-13页 |
1.2 制剂研究 | 第13-14页 |
1.2.1 片剂 | 第13页 |
1.2.2 胶囊剂 | 第13页 |
1.2.3 注射剂 | 第13-14页 |
1.3 微丸 | 第14-20页 |
1.3.1 微丸概述 | 第14页 |
1.3.2 微丸成型技术与设备 | 第14-15页 |
1.3.3 微丸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1.3.4 微丸包衣 | 第16-18页 |
1.3.5 微丸压片 | 第18-20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埃索美拉唑钠盐及镁盐肠溶微丸的处方前研究 | 第21-39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1页 |
2.1.1 仪器 | 第21页 |
2.1.2 材料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第21-22页 |
2.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建立 | 第22-23页 |
2.2.3 埃索美拉唑钠及镁理化性质研究 | 第23-2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4-37页 |
2.3.1 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结果 | 第24-27页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结果 | 第27-35页 |
2.3.3 埃索美拉唑钠及镁理化性质研究 | 第35-37页 |
2.4 讨论 | 第37-38页 |
2.4.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第37页 |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第37-38页 |
2.4.3 理化性质考察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肠溶微丸处方工艺研究 | 第39-53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39-40页 |
3.1.1 仪器 | 第39页 |
3.1.2 材料 | 第39-40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40-51页 |
3.2.1 挤出-滚圆法制备含药丸芯 | 第40页 |
3.2.2 微丸包衣 | 第40页 |
3.2.3 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3.2.4 丸芯处方筛选 | 第41-47页 |
3.2.5 丸芯制备工艺考察 | 第47页 |
3.2.6 隔离层考察 | 第47-49页 |
3.2.7 肠溶层考察 | 第49-51页 |
3.2.8 挤出滚圆-包衣锅制备肠溶微丸的处方及工艺参数 | 第51页 |
3.3 讨论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埃索美拉唑钠/镁肠溶微丸的质量及适用性对比研究 | 第53-58页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53页 |
4.1.1 仪器 | 第53页 |
4.1.2 材料 | 第53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53-57页 |
4.2.1 钠盐及镁盐肠溶微丸的制备 | 第53页 |
4.2.2 释放度的对比 | 第53-54页 |
4.2.3 耐酸性的对比 | 第54页 |
4.2.4 制备过程稳定性的对比 | 第54-55页 |
4.2.5 加速试验的对比 | 第55-57页 |
4.3 讨论 | 第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片的制备 | 第58-70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8页 |
5.1.1 材料 | 第58页 |
5.1.2 仪器 | 第58页 |
5.2 方法与结果 | 第58-68页 |
5.2.1 镁盐微丸片的制备 | 第58-59页 |
5.2.2 微丸粒径大小的考察 | 第59页 |
5.2.3 缓冲辅料的考察 | 第59-60页 |
5.2.4 肠溶层处方的进一步优化 | 第60-61页 |
5.2.5 挤出滚圆-包衣锅法制备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片的处方 | 第61-62页 |
5.2.6 包衣工艺的进一步优化 | 第62-66页 |
5.2.7 挤出滚圆-流化床制备镁盐肠溶微丸片的制剂评价 | 第66-68页 |
5.3 讨论 | 第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